(通訊員 劉豪 攝影蘇婉妹) 2015年12月2日上午,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李鵬教授莅臨永利作題為《台灣研究的現狀與前瞻》的學術講座。講座由院長龔先慶教授主持,曆史學系部分教師以及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的同學共同聆聽了此次講座。
台灣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顯學和熱點探讨問題,具有極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次講座分為三個部分,分别是大陸、台灣本土、美國的對台研究。有關大陸的對台研究,李教授指出,當前的台灣研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地區和福建、廈門等沿海地區,北京以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為主線,作為國家級智庫型機構主要從事政策性研究,上海以東亞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台辦為主從事對台研究和交流,李教授也向大家詳細介紹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的相關情況,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是校級科研機構,研究人員大都是曆史學出身,現研究領域包括台灣政治、台灣經濟、台灣文化、台灣法律、台灣宗教和兩岸關系等六個模塊。對于台灣本土的研究,李教授指出主要以台灣中研院和台灣大學等綜合性大學為主,主要關注本土問題,缺乏國際視野。李教授強調,大陸學者在從事對台研究時一定要沉下去、接地氣,要到台灣落後地區實地調研,切實了解普通民衆的訴求。有關美國的對台研究,李教授指出美國對台研究在美國學術界中是一門邊緣化的學科,主要為華府提供政策性意見以及為台灣遊說提供政策性支持,李教授認為中國大陸的學者與美國學者缺乏交流,因此美國對台灣的了解和認識絕大多數來自台灣單方面給予美國的信息,因此,美國對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策存在誤解和誤判。他進一步分析提出,語言的障礙可以化解,對于處理台灣問題我們仍然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要積極搶占國際話語權,中美兩國學者之間的開誠布公的交流及時溝通顯得尤為重要。
接下來是提問交流環節。從事台灣研究的鄭保國老師從台灣選舉和兩岸關系的角度,提出了關于台灣民進黨上台後對台灣政治生态的影響和兩岸關系的定位問題。李教授指出,兩岸關系從長遠和宏觀上把握是樂觀的,但就短期而言,民進黨與大陸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形勢的發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沒有理由悲觀,要避免“冷處理”,多做台海工作,避免形勢的進一步惡化。關于兩岸關系的定位,他認為首先還是要學術界形成一個統一的觀念,然後再找尋理論的支撐,進而獲得學術界、政界和民衆的認可。馬德茂老師就台獨勢力對于兩岸關系的走向及影響提出自己的疑問,李教授分别從台灣的制度層面和民調情況回答了馬老師的問題。同時,他也指出對大陸認識的偏差和政治力量的引導也是會左右民意的。最後,何西瑞老師和學生代表陳俊霞也從不同的層面提出了問題,并得到李教授的詳細解答。李教授指出,香港的“一國兩制”模式和台灣的“一國兩制”模式是有區别的,台灣較香港享有更多的自主權。今年,習近平總書記為“一國兩制”補充了新的内涵,提出“三個充分”,強調對台政策是在充分尊重台灣的基礎之上的政治構架,是最具包容性的對台政策。
講座最後,馬德茂副教授作總結陳詞,他指出目前國内對台研究集中在北京、上海地區和廈門等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區相對較少,但中西部台灣研究中仍然不乏卓有建樹者,永利已退休的毛磊教授和張春英教授曾作為特約嘉賓多次參與并講授相關台灣曆史與現實問題,并積極鼓勵下一代學人緊跟腳步、繼承衣缽,在中西部台灣研究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最後,誠摯地感謝李鵬教授給我們帶來的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