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幾個問題

發布者:郭夢溪發布時間:2016-04-25浏覽次數:112

     作者:白顯良

 

    在我國,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理論指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科學研究,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理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展科研工作,使理論研究及其成果呈現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特色、學科氣派和學科風格。本文拟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幾個問題做些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如何體現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堅持馬克思主義,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具體來講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與實質,避免标簽化地“穿靴戴帽”。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堅持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科學研究本質上就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工作,就是要從對對象的研究中去“求”出其内部固有的規律性。任何科學研究工作,都不能違背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要求研究工作要深入對象實際,做深入系統、周密細緻的研究,要從對對象的深入研究中去發現規律性。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堅持實事求是,意味着研究者要貼近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做一番深入的研究工作後得出正确的結論。現實中,個别研究者不把功夫用在遵照馬克思主義的要求做艱苦細緻的研究工作,而僅僅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當作标簽或者口号來對待,熱衷于成果出版發表時在前言、緒論、導言、後記等最醒目的位置予以聲明。如此标簽化、符号化、口号化的做法,無疑難以做到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應努力加以避免。

    第二,把握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避免簡單化地“演繹推論”。胡錦濤曾指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絕不是教條式地搬用,或者脫離實際地從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去作抽象推論,或者用它的個别結論去代替具體的科學研究,而是要深刻領會它的精神實質,善于運用它的立場、觀點、方法去指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及其學科建設。”這即是說,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科學研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活的靈魂,立足學科具體實際開展研究。這裡,有兩種情況需要特别注意,一種情況是片面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偏執于馬克思主義之一端,脫離了具體學科實際,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推論學科的具體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結論替代學科結論。另一種情況是沉迷于學科自身的話語體系與學術邏輯,偏執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端,忘記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如片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獨立性與特殊性,片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獨立話語體系的構建,錯誤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要厘清邊界、劃清界限。無論哪一種情況,本質上都違背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第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避免刻闆化地“定域關注”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無疑要求理論研究要與時代、實踐發展同步伐,做到與時俱進。這就要求,一方面,理論研究要依據時代、實踐的發展更新話語體系、理論主題,圍繞實踐提出的現實問題開展研究。現實中,一些研究者固守學科創立之初就已形成的不夠成熟的學科框架及其理論命題,開展“定域關注”式的研究,疏于去關注、捕捉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提出的嶄新理論命題,使理論成果内容陳舊,缺乏時代活力;也有一些研究者經常感慨無題可選、無研可究,局限自己的研究視野,看不到實踐中提出的大量鮮活的問題;還有一些研究者理論研究的興奮點、興趣點及其話語體系跟不上時代步伐,明顯落後于實踐發展,等等。歸結起來,都在于理論研究脫離實踐發展,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自身伴随着時代、實踐也在不斷發展,這為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源泉,研究者要善于從中汲取智慧營養。比如,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健康國民心态的培育問題等,都是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高度相關的時代性理論命題,為學科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長點。思想政治教育學者應以強烈的問題意識、鮮明的學術思維去研究這些問題。

    第四,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論,避免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其根本要求在于堅持從客觀的實踐、實際出發,用全面、聯系、發展變化的眼光審視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整體性、系統性、具體性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實踐中,往往存在着與唯物辯證法相違背的情況,歸結起來主要表現為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兩種情況,具體表現為各種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機會主義,脫離實際、脫離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一些研究者不做深入調查研究,憑個人主觀判斷和想象把握人們的思想政治狀況,依據邏輯推理得出分析結論;一些研究者囿于局部實踐、部分實際開展研究,把個别實踐經驗推而廣之,以部分替代整體;也有一些研究者簡單移植國外的有關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不聯系我國的具體實際加以分析,盲目迷信西方的理論學說,熱衷于用西方的話語體系表達研究成果,等等。這些都需要加以有效克服。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如何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屬性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元化指導地位,反對指導思想多元化。長期以來,有人提出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态,屬于政治的範疇;而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研究是學科的事情,屬于科學的範疇,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疑是把科學的事情置于意識形态的控制之下,無助于在實踐中處理好政治與學術的關系,也無助于實現“百家争鳴”“學術繁榮”。也有人以“真理多元”為依據,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理論學說是諸多學術學派中的一個,各學派之間是“平權”的,因而沒有誰指導誰的問題還有人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為由,提出理論發展應該建立在多元化的理論基礎上,應該從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内的多個理論學說中去尋求學術支撐和理論指導。以上看法,可能是個别人的見解,但它反映出學界存在一種淡化和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錯誤傾向。對于這種傾向,不少學者已做過批駁。當前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仍有必要旗幟鮮明地強調這一點,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反對“疏離”馬克思主義,消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是用政治去限制學術,也不是用政治去替代學術,更不是用政治去沖擊學術,不會妨礙理論研究增強學術性與推進學術繁榮。

    第二,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的核心地位,避免泛化研究論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在《關于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中把學科研究的業務範圍,明确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規律、功能、内容、方法研究,中國共産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與基本經驗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等十多個方面。筆者以為,在這多個方面的研究内容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研究應處于核心地位。之所以如此,在于當代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般意義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所在,隻有搞好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才算是發展好了。同理,隻有搞好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也才符合學科建設的根本要求。離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研究,學科理論研究就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學科方向。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研究,必須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凸顯其核心地位,反對遊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泛化研究領域的傾向。

    第三,堅持服務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踐需要,力戒研究無的放矢。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立與發展,同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态建設、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密切關聯。就全社會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要服從和服務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态建設需要,擔負起捍衛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态領域指導地位的特殊學科使命。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成果去教育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培育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研究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2005 年,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把思想政治教育添列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和背景就是要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為其提供可靠的學科支撐。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要關注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态建設,尤其要關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要為其提供理論支持。現實中,一些研究者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關注不多,研究不夠,浮于表面,難以為推進教學改革和實踐發展發揮理論支撐作用;也有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從一般概念入手,進行純粹思辨和推導演繹,使理論研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踐之間楚河漢界、泾渭分明。這些都有悖于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初衷,無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發展。

    第四,努力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整體性特征,避免割裂學科整體。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具有整體性的學科特點。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中的一門二級學科,在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中也要體現整體性特征。這種整體性,在科研中主要體現在以整體性思維研究馬克思主義及其教育,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整體意義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整體意義上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及相關二級學科的研究成果等多個方面。然而在現實中,一些研究者把研究視野、研究邏輯、研究路徑、研究材料、研究範式、話語體系等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内部,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為割裂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之間的關系;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馬克思主義及其教育問題,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是要基于各式各樣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思維抽象,把思想政治教育遊離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邊緣,等等。這些觀點都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整體性,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之間的緊密關聯,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領域與理論空間

三、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應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具體論斷

    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往往涉及對馬克思主義具體論述和論斷的堅持與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大量精辟的論述、深刻的論斷,在科研中加以正确合理的引用,不僅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有助于使研究工作更加深入,所得出的見解和結論更加科學,關鍵在于要正确合理地加以引用。

    第一,要完整加以把握和引用,避免斷章取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具體論斷往往都有其具體的語境,引用這些論斷不能不顧經典作家分析問題的針對性、分析條件的特定性及上下文語境。實踐中,一些研究者在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話語時存在無視經典作家論述某些問題的時代背景、上下文語境而截取所需,斷章取義。比如,前些年有學者抓住恩格斯晚年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美國版附錄中寫下的“93 個字”的一段話聲稱恩格斯晚年放棄了共産主義理想,否定了早年提出的共産主義學說。還原這段話的上下文語境,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這段話分明是恩格斯站在反思自己的過去和“修正”自己的錯誤的立場上講的,這段話恩格斯恰恰認為是錯誤的、需要糾正的觀點,是舊哲學的“痕迹”,而不是肯定這個說法,但被我們的一些研究者截取出來就完全變成了相反的意思。同樣的一段話,撇開上下文,無視具體語境,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理解。這就是典型的斷章取義。斷章取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論斷,往往會歪曲馬克思主義、誤解馬克思主義,進而走向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需要加以高度重視。

    第二,要把握精神實質,避免形式主義。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具體論述和論斷,重要的是要把握其精神實質,不能停留于對其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能止于從形式上加以引用和把握。鄧小平曾講:“毛澤東同志曆來堅持要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他曆來是按照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講問題的。毛澤東同志講過:我寫文章,不大引馬克思、列甯怎麼說,報紙老引我的話,引來引去,我就不舒服。應該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當然不是說不要引人家的話,是說不要處處都引。主要的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即是說,隻有善于依據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研究具體的學科問題,才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與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具體論述論斷之間不能簡單劃等号,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具體論述論斷的多少,與是否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之間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并善于加以運用,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和關鍵。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重要的是要像馬克思那樣去思考和研究,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第三,要具體曆史地對待,避免主觀附會 。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具體論述論斷,一定要忠實于經典作家的原意和本真内涵,不能加以個人發揮。那種把自己個人的理解和觀點附加于經典作家的觀點之上的做法,不是真正在引證馬克思主義,隻會導緻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讀和曲解。列甯曾經強調:“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曆史範圍之内”。即是說,要堅持以具體的、曆史的觀點看待事物、分析問題。如果離開具體的曆史條件,簡單搬用馬克思主義的隻言片語,并用以剪裁生活、比照現實,那不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從中得出馬克思主義過時的觀點都不足為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具體情勢下針對具體問題得出的個别結論不适合今天的情況,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時代發展了,條件變化了,但這并不意味着馬克思主義就過時了、不靈了。鄧小平曾講“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産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甯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産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可見,引用馬克思主義的具體論斷,需要具體地曆史地加以分析,不能固守馬克思主義論斷本身,也不能主觀主義地想當然,附加給它以沒有的意思。

     第四,要忠實原典文獻,避免随意剪裁。引用馬克思主義的具體論斷,必須完整、準确,忠實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典論述。強調完整,就是要呈現全貌;強調準确,就是要忠實原典。現實中,一些研究者采取實用主義的态度和法引用馬克思主義論斷,往往根據自己論述論證的需要随意剪裁經典作家論述,在引用經典作家論述的過程中,把自己不需要的、和自己的論述相關度不大的直接用省略号加以處理,那就有可能出現省略之後論斷本身的意思已經改變的情況。也有一些研究者在引用馬克思主義論斷的時候做跳躍式的引用,把本來是針對不同情況講的一些話截取下來,再串聯起來,以至引用的話語本身并不構成一句完整的表達。還有人在引用馬克思主義論斷時做“技術處理”,掐頭去尾、移花接木,乃至改變或替換經典作家的有關話語和論述以适用于自己的需要,這些做法都是典型的實用主義。随意剪裁經典作家的論述,在引用馬克思主義論斷的問題上無疑是不夠嚴肅的,非但難以忠實于原典文獻,往往還會出現誤解誤讀。

     第五,要獨立表達見解,避免過度尋章摘句。科研工作中引用經典作家的論述,不是為了引用而引用,也不是引用來撐場面、做樣子,而是因為經典作家的論述經典而深刻。即是說,任何時候,引用是為了論證我們自己的觀點。但在實踐中,一些研究者在成果撰寫中大量引用經典作家的論述和論斷,唯獨不見或少見他本人的論述和觀點。這樣的研究實際上是把主要的研究精力花在了對經典作家論述的摘錄與串聯上,少于從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與觀點。當然不是說從事科學研究不要引用經典作家的論斷,而是不要沉溺于尋章摘句。毛澤東在延安整風中曾批評一些人“直到現在,還有不少的人,把馬克思列甯主義書本上的某些個别字句看作現成的靈丹聖藥,似乎隻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費氣力地包醫百病。這是一種幼稚者的蒙昧,我們對這些人應該作啟蒙運動。那些将馬克思列甯主義當宗教教條看待的人,就是這種蒙昧無知的人。對于這種人,應該老實地對他說,你的教條一點什麼用處也沒有。” 科學研究,重要的是要表達研究者自己的獨立見解與思想,而不在于堆砌前人的既有成果,也不在于彙編前人的精彩語錄。

  

四、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如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推進理論創新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實踐是理論發展與創新的唯一源泉,馬克思主義對理論創新的根本要求在于理論發展要跟上實踐發展的步伐,回答并解決實踐提出的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推進理論創新,同樣也不能脫離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實踐,要立足實踐,以問題為導向,堅持批判繼承,做到實事求是。

     第一,立足實踐創新,避免理論研究遠離現實實踐。“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而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以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為條件,否則馬克思主義就會喪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堅持下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也是如此,必須貼近實踐的發展。現實中,一些研究者在不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實踐,不運用馬克思主義去分析和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出的重大現實問題,而是閉守書齋開展封閉式研究;也有一些研究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與現實需求缺乏理論敏銳性,理論研究不能很好地指導實踐并引領實踐發展,而總是滞後于實踐發展;還有一些研究者對思想政治教育鮮活實踐了解不多,沒有深入實踐中去做充分的調查研究,對實踐的最新發展把握不夠,等等。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必須把理論研究植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貼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并努力從中汲取營養,以永葆理論研究的生機與活力。

     第二,突出問題導向,避免形式主義的花樣翻新。理論研究總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什麼是問題?問題是事物的矛盾。哪裡有沒有解決的問題,哪裡就有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時候都會有可供研究的問題,科學研究應該确立問題導向。一些所謂的理論創新迷戀書本,追逐話語,玩弄概念,熱衷于搞概念翻新、術語翻新,在理論研究中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研究愈來愈玄、愈來愈繁;或者标新立異、嘩衆取寵,把一些與馬克思主義格格不入的理論學說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領域,給思想政治教育嫁接上一些西方相關學科的術語範疇和思維方法論,并以此标榜自己實現了重大理論創新。其實,這些都算不上是真正的理論創新,因為它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對此,有學者深刻地指出,決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理論創新“當作一種文字遊戲,當作一種名詞新花樣,當作一種術語新演繹。如果隻是文字、名詞、術語在那裡繞來繞去,那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真正有價值的理論創新,一定能夠回答實踐和時代提出的新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者應該謹記這一點。

     第三,堅持批判繼承,避免因循守舊或無端妄想。任何真正的理論創新都是立足前人的研究貢獻,既要繼承前人的智慧與貢獻,又要發展并超越前人的創造與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理論創新,一方面要努力承繼前輩學人的智慧成果,另一方面要立足當代中國的實踐奮力開拓,二者不能偏廢,止步于前人的學術積澱而高山仰止,抑或無視前人的學術貢獻而妄言創新,都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創新。要知道,“那種言必稱希臘、言必搬祖宗、言必搬經典語錄、循規蹈矩、墨守成規的做法,不可能、也不會進行理論創新;而那種不顧實際情況、不研究實際問題、背離實踐要求,熱衷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脫離實際的杜撰,當然也不能進行真正的理論創新。” 隻有正确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堅持批判承、繼承創新,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創新。

     第四,端正學風文風,避免八股式的研究與寫作。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期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反對黨八股》,對于當時在革命隊伍存在的一些人在寫文章、發表演說或者做宣傳工作時,對事物不加分析,隻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詞和術語,言之無物、空話連篇的現象進行了批評,列舉了黨八股的八條罪狀并加以了鞭辟入裡的分析。借用毛澤東當年的提法,筆者以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中也存在一種八股的風氣,其主要表現是:理論研究不提出真正的問題,也不着眼于問題的真正分析與解決,而是遵循着一定的模式、套路去開展研究,以至于一些成果僅看其名稱,不看其具體内容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猜出其大緻内容。比如不少人在科研中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某方面問題現狀及其對策進行研究時,總是循着第一部分研究其基本範疇、基本理論,闡明其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基本内涵;第二部分從成績、問題、原因分析其現狀,且成績、問題的分析往往是一種公式式的表達;第三部分則往往從認識、主體、客體、介體、環體等方面提出對策,這些對策基本上可以适用于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問題,而不是某個具體的問題。這樣的研究無疑很難以做到具體深入,對問題的分析往往浮于表面、止于現象,對問題的解決往往是隔靴搔癢、難及其裡。究其根本,在于學風文風不端,沒有樹立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良好學風和文風。由此,實現真正的理論創新,還有必要從端正學風文風做起。

  

    作者系西南大學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院長,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6年第2期。

 

 

  

 

  • 掌上官微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思政客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