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大曆史任務,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必須明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地位、科學價值,在比較中深入把握這一理論體系的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範疇的提出具有裡程碑意義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關于社會主義生産方式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目的是,科學闡明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向共産主義過渡的曆史必然性及其内在經濟規律。要實現這一研究目的,僅有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或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這兩個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又是向共産主義過渡的曆史起點。因此,以社會主義經濟形态為研究對象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自然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版”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與中國改革開放新實踐相結合的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對于更好地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蓬勃發展,對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對于堅定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對于推進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科建設,都是極其重要的。
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關于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許多重要理論成果和獨創性觀點。如何科學概括這些理論成果和獨創性觀點,是理論界、學術界思考和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範疇的提出,為我們科學解答這個重大課題開辟了正确道路。它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在學理性和系統性上達到了新的高度、在經濟理論上的自覺和自信達到了新的高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和時代化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度。這顯然具有重大的裡程碑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包含着普遍性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特殊的還是普遍的?從一般的道理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是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般原理的具體應用,因此,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源與流的關系。然而,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一方面,由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還不夠成熟,因此,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對于什麼是一般、什麼是特殊,什麼是共性、什麼是個性的認識,并不是非常清楚明白的。另一方面,就人類認識運動的規律來說,總是由認識個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應當看到,在相當長的時期内,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還處于從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階段,而不是從一般到特殊的具體化階段。也就是說,首先必須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具體特殊形态,把握特殊規律,然後才能逐步确立社會主義經濟的一般規律。從實際情況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和發展的曆史還不長,實踐經驗還不夠豐富,特别是20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以後,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巨大挫折。中國始終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在這樣的條件下,總結中國的實踐經驗,并從中提煉出反映規律的理論成果,對于發展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中國是一個處于發展和轉型中的社會主義大國,面臨着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制度改革等重大曆史變革在同一時代的交織和疊加,正在經曆着我國曆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曆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為經濟學發展提供了無比豐富、不可多得的鮮活素材。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中國特色并不意味着是中國獨有的東西,其中也包含着普遍性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價值體現在哪裡?歸結到一點就是,它直面人類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中的根本性難題,努力探索把那些看似相互對立的因素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方式和途徑。比如:在所有制結構上,既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又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國有企業改革上,既堅持維護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又堅持建立市場化的體制機制;在收入分配改革上,既注重提高效率,又注重社會公平;在對外經濟關系上,既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上,既堅持發揮市場的作用、建立有效市場,又堅持發揮政府的作用、建設有為政府;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上,既堅持中央統一領導,又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改革方式上,既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有計劃有組織推進,又堅持尊重群衆的首創精神、“摸着石頭過河”;在經濟發展上,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重視總量又重視結構,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産力又注重完善生産關系,既着眼當前又立足長遠;等等。這樣博采衆長、兼收并蓄,既尊重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又體現中國的基本制度、基本國情和曆史傳統;既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又利用市場經濟的長處,就從理論和實踐上超越了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流俗教條,創造了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的新模式和新道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道路。
在比較中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特點
一門成熟的科學,必須經過系統化學理化發展,體現為一整套相互聯系的概念、範疇、原理和邏輯結構,并能夠經受邏輯和實踐的檢驗,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進而被廣泛學習、普及和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也不例外,也需要在構建理論體系上取得進展。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的,要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從馬克思、恩格斯提出關于未來共産主義的經濟理論,到蘇聯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建立,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經曆了100多年的發展曆程,在理論體系構建上與時俱進,取得了長足進展。與蘇聯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有以下主要特點。
時代背景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正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這是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得以确立并不斷發展的總依據。
空間背景是經濟全球化。如何在對外開放中正确處理與資本主義世界的關系,把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與堅持獨立自主結合起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中心課題。
根本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追求。
研究對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形态。這既包括改革開放以後确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産關系或經濟制度,也包括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發展理念、發展政策和發展道路。
研究任務是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産生、發展和運動的規律。把中國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學說,并從中國的特殊經驗中提煉普遍性原則,為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貢獻中國智慧。
邏輯主線是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相互作用。傳統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生産關系為主要研究對象,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産力,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從這一點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對生産力和生産關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更加突出促進生産力發展的内容。
邏輯起點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産關系的核心和基礎,決定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
理論核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既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又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核心和鮮明特色。
理論貢獻在于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觀點。在探索把公有與私有、政府與市場、自由與集中、效率與公平、開放與自主、穩定與變革、傳統與現代等因素有機結合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理論靈魂是實現共産主義。社會主義是共産主義的低級階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措施,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完善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實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等,都是實現共産主義的現實步驟和具體行動,都是在向共産主義的遠大理想邁進。
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内容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生産、分配、交換等主要環節以及基本經濟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等主要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尊重一般規律,又富有首創精神。它從一個方面證明,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要響應習近平同志的号召,加強研究和探索,加強對規律性認識的總結,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推進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科建設。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