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東:當代資本主義的四大變化

發布者:萬琳琳發布時間:2016-12-20浏覽次數:264

【核心提示】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涉及衆多領域。這些新變化體現在經濟過程、勞動過程、消費過程、意識形态等領域。我們首先要主動面對現實的生産和生活,注意對金融資本、非物質勞動、消費、意識形态等關鍵詞的解析,去僞存真,以認識和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我們批判性地研究當代資本主義,不是為了獵奇,不是為了嘲諷,而是要在比較的視域下,通過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西方學者對問題的研究和分析,來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身,理解當下,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這是我們在全球化視域下要堅守的立足點。

二戰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9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諸多新發展、新變化。“這種新發展變化主要體現在經濟過程、勞動過程、消費過程、意識形态等領域。對此,我們要持續跟蹤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唐正東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不能及時地加以追蹤,我們對資本主義本質的研究,就可能局限于現象層面。而實際上,資本主義在現象層面也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

1.剖析當代資本主義四大關鍵詞

《中國社會科學報》: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涉及衆多領域。在您看來,這些新變化有何體現?

唐正東:體現在經濟過程、勞動過程、消費過程、意識形态等領域。我們首先要主動面對現實的生産和生活,注意對金融資本、非物質勞動、消費、意識形态等關鍵詞的解析,去僞存真,以認識和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

在經濟過程中,提及當代資本主義的特征時,就不能不講金融資本主義階段。研究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西方學者,都在談論金融資本主義。國内學界一度推測,他們是否在通過對金融資本主義的研究,有意繞過壟斷資本主義。因而在一段時間裡,國内學界往往忽視了西方學者的相關研究。後來我們發現,這是不行的,因為金融資本的介入和凸顯,對資本主義産生的影響極為深刻。

為揭示這方面的新特征,國外很多學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比較典型的有法國調節學派,如米歇爾·阿格利塔。他認為,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基本矛盾,在當代沒有過時,但其表現形式已變得極其複雜。

在當代資本主義中,由于金融資本介入和凸顯,通過不斷發行貨币等手段刺激消費,本來應該出現的矛盾和危機會被金融資本稀釋、掩蓋,這是呈現在表象層面的資本主義新特點。原先我們研究的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内在矛盾性,突出地直接表現為剩餘價值的現實危機,現在由于金融資本的介入使矛盾過程變得更為複雜,其張力更有彈性。但金融資本主義的發展隻是暫時延緩了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對抗性矛盾的爆發,那些認為當前人類已經進入後工業社會或知識經濟社會,不再按照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邏輯發展的臆想,都被2008年以來的世界資本主義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所擊碎。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說的這種複雜性,在勞動過程和消費過程中是怎樣展現的?

唐正東:在對當代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認識中,非物質勞動是一個被頻頻提及的關鍵詞。許多西方學者,如哈特、奈格裡等都在研究非物質勞動。所謂非物質勞動,是從勞動産品的形式上說的,其勞動生産的産品不是具象的機器、桌椅、面包,而是諸如知識、信息、情感等。

非物質勞動到底與物質勞動有什麼不同?西方學者認為,最大的區别是非物質勞動需要協作性、創造性,并非如物質勞動那樣,資本投入越多,非物質勞動成果就越多。在這些學者看來,當前知識、信息的生産會越來越成為社會勞動過程的本質。

類似變化同樣體現在消費過程中。與生産過程相比,生活消費過程似乎不太受馬克思關注,因為生活消費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實現,社會的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生産過程中。但從20世紀20—30年代開始,随着勞動生産率的不斷提高,消費在經濟過程中的地位愈發重要,整個生産過程似乎決定于人們是否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和如何消費。表象層面的社會矛盾聚焦點,原先在生産過程中,現在也在消費端凸顯——消費不足。經濟過程能否持續、能否發展,似乎關鍵在于能否和怎樣引導人們成為消費者。加之廣告、傳媒的介入,使生活消費成了一個文化意識形态主導的領域,生活消費變成了符号價值的消費。如鮑德裡亞講的,消費已成為反映等級性的社會秩序。消費從第二級的經濟過程,變成第一級的核心經濟過程之一。對于這樣的轉變,我們也要主動地面對和研究,簡單地認為生活消費隻是實現使用價值、轉瞬即逝的不重要環節,是不行的。

《中國社會科學報》:還有一個關鍵詞是意識形态。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變化?

唐正東:在馬克思時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态會通過很多形式表現出來,如資産階級政治學、哲學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态》就是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任務就是揭示這種意識形态的問題和本質,論述整個資本主義體制的意識形态性,喚醒工人不要上資産階級古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的當。

我認為,假如說19世紀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态是1.0的話,現在的意識形态能不能稱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态2.0”?它本質上還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态,但表現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齊澤克研究認為,按理在股票、證券交易中,參與者應該主要研究股票所對應的公司業績——這才是本質的,因為股票本身隻是一個外在的表現形式;但若到倫敦證券交易所去看看,有誰會相信股票的變化是跟公司業績相關的?股票價格的變化實際就是股票本身的變化,或者說整個股市行情的變化。這說明,在實體資本和虛拟資本之間,其本質和形式之關系的表現形式已經變得更為複雜了。齊澤克因而說,過去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一至三卷,人們總是研究如何把其第三卷歸結為第一卷;現在應該研究第一卷最終為什麼必然以第三卷的形式表現出來:勞動價值論為什麼必然以資本生活過程的形式表現出來。沒有資本的生活過程,勞動價值論表現不出來。

2.西方學者研究思路存在不足

《中國社會科學報》: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審視,在日益複雜的表象下,金融資本的本質是什麼?

唐正東:金融資本的引入,如果隻是從一二十年的時間跨度來看,它似乎可以暫時掩蓋、稀釋或者緩解資本主義的矛盾。而實際上,如果聯系整個資本主義的再生産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到,金融資本隻是參與了對剩餘價值的分割,絕不會創造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工人勞動創造的。金融資本的凸顯加速了虛拟資本的積累,不但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基本矛盾,還會使其本身成為爆發金融危機的震中區,反過來造成對實體資本積累的嚴重破壞,使資本主義經濟陷入長期停滞。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沖擊不是最好的證明嗎?對此,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分析金融資本主義為什麼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階段,我們為什麼還要堅持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斷定。

《中國社會科學報》:關于非物質勞動,西方學者的研究思路存在什麼樣的不足?

唐正東:非物質勞動一般跟技術有關,導緻現在很多西方學者多從技術本身解讀社會、尋求解放,仿佛技術進步與生産關系的存在及變革無關,因此這類看法一般都是烏托邦主義的。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非物質勞動哪有不被資本浸染的。談勞動過程的社會形式,不能假設勞動過程隻存在單一維度的技術形式,實際上勞動過程的所有形式都是社會形式和技術形式的辯證統一。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從現實勞動過程的矛盾運動出發展開研究,不能被限于經驗表象的單維度思路所左右。

馬克思是從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兩重維度分析生産勞動過程的。生産勞動過程有勞動的技術形式和勞動的社會形式,勞動分工可分為工廠中的分工和社會分工。工廠中的分工是有序的,受制于勞動過程的技術形式;但是整個社會的分工是分散狀态的。

在與資本的密切程度上,非物質勞動的确要比物質勞動弱一些。但是,現實生活中的非物質勞動是什麼樣子的?對資本主義商品的研究要超越對商品交換本身的考察,進入到商品經濟的社會經濟基礎層面,對非物質勞動的考察要遵循同樣的思路。不要泛泛地說“非物質勞動與資本的關系弱了”,而要考察現實生活中的非物質勞動跟資本的真實關系,是不是真減弱了。

《中國社會科學報》:那麼,在論述消費和意識形态時,西方學者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還是有所不同?

唐正東:關于消費和意識形态,可以鮑德裡亞“客體的霸權”為例。鮑德裡亞的觀點基于“交換價值創造了使用價值”這一思想,這在西方學界來說,相對還算是較為進步的。他認為,分析使用價值的線索不能超越分析交換價值的線索,因為“使用價值也是被交換價值所創造”的,交換價值的抽象性成了根本。例如,過去的一張飯桌,可能是祖先傳下來的,因而在飯桌前吃飯是有意義感的;現在受交換價值支配,飯桌的全部意義就是用來吃飯,隻具有使用價值。但這裡的思路缺乏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影子。

馬克思從來不把交換價值單列,而是突出商品關系兩重性的矛盾——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内在矛盾,因而是從商品出發而不是從交換價值出發。其中的不同在于,如果隻從交換價值這單一維度出發,着眼于交換價值的抽象性,其分析思路就是将抽象不斷升級,“客體的霸權”就來源于此。若從商品關系入手,則會看到,交換價值的雙方并不是籠統的物與物之間的一種抽象關系,商品關系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内在矛盾性,這種關系不能用單一維度的抽象來概括,而應當用兩重性的矛盾來剖析。對買者來說,因為商品對自己有使用價值,對于賣者來說,是因為商品有價值才能賣掉。把使用價值跟交換價值之間的關系,簡單地等同于物與物的抽象關系,這是商品拜物教意識。而當商品交換變成勞資交換關系時,它背後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關系,所謂“客體的霸權”隻是一種對表象的描述。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不能被抽象為物與物的關系,此物和彼物的矛盾運動實際上是生産關系對立面矛盾運動的物化形式,并為資本的拜物教性質所掩蓋。

《中國社會科學報》:我們追蹤和剖析當代資本主義以及西方學者進行的相關研究,最終目标是什麼?

唐正東:總而言之,我們批判性地研究當代資本主義,不是為了獵奇,不是為了嘲諷,而是要在比較的視域下,通過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西方學者對問題的研究和分析,來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身,理解當下,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這是我們在全球化視域下要堅守的立足點。

(原題:當代資本主義的四大變化——訪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唐正東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轉載:公衆号“中國學派”  作者:王廣祿)  

  • 掌上官微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思政客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