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以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為核心内容的“普世價值”思潮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态的集中體現,代表着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它與“共同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着本質區别。“普世價值”思潮借助文化交流、學術活動、大衆傳媒、突發事件和重大事件等多條路徑對我國高校師生進行滲透,産生了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為此,必須從深化理論研究、注重學術話語創新、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強化價值交鋒等方面進行有效應對。
自20世紀90年代初“普世價值”傳入我國後,曆經多種形态,從宗教的普世主義到神學的普世倫理,最後演變成“普世價值”思潮,傳播的範圍也從學術界逐步轉向政治領域,并滲透到大衆文化生活,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造成了較大沖擊。高校作為社會思潮傳播的集散地,更是首當其沖,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一、“普世價值”思潮的本質及影響
“普世價值”思潮是指近代以來起源于西方國家的宣揚“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理念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政治實踐方式。由于“普世價值”思潮容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共同價值”相混淆,必須厘清其本質,深刻認識這種思潮滲透帶來的危害。
(一)“普世價值”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态的集中體現
“普世價值”思潮集中體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和經濟關系。恩格斯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産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1]99“普世價值”作為資本主義政治上層建築的核心内容,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經濟關系的集中反映,是為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實現資産階級的經濟利益服務的,它為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準則提供價值觀基礎,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制度才是符合人性假設的合理經濟制度。
“普世價值”思潮是資本主義政治價值觀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這種思潮把資本主義的政治理念普遍化,認為西方國家的選舉民主、多黨制、三權分立才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标配。他們打着“民主無國界”“人權高于主權”等旗号,幹涉他國内政。特别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時常利用人權問題幹涉我國的政治發展,其實質是兜售資本主義制度,企圖改變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對此,我們要高度警惕。
“普世價值”思潮是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傲慢與偏見的典型表現。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信仰和行為規範,相互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看來,隻有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為此還炮制了“文明優越論”“曆史終結論”等。“文化中心主義”的本質是“價值觀中心主義”,他們把西方的價值觀當作“普世價值”四處推銷,極力排斥和貶低他國價值觀,無視人類文明多樣化的客觀事實,這是典型的資本主義“文化中心主義”傲慢與偏見的體現。
(二)“共同價值”不是“普世價值”
自習近平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之後[2],引發了廣泛熱議。但是有些人故意把“共同價值”與“普世價值”相混淆,企圖擾亂視聽。為此,必須正本清源,厘清二者的差異。
首先,出發點與落腳點不同。習近平提出“共同價值”的出發點是針對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如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環境惡化等,這就要求國際社會基于全人類的共同需要,構築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見,“共同價值”思想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落腳點,緻力于世界各國的和平發展、互利共赢。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世價值”中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口号,是西方國家在反對宗教壓迫和封建專制中形成的價值觀,其出發點一開始就是維護資産階級的利益,而不是滿足整個人類的“共同價值”需要。後來,西方國家在全世界推銷“普世價值”更是為了保持全球話語霸權,最終達到資本主義一統世界的目的。
其次,價值内涵不同。從縱向上看,“共同價值”針對的是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而達成的價值共識,會随着時間的推移和共同問題的變化而變化,不存在貫穿人類始終的永恒的共同價值。從橫向上看,“共同價值”以承認特殊性為前提,主張各國根據自身的實際選擇合适自己的實踐方式,而沒有将“共同價值”絕對化和普遍化。因此,“共同價值”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共建性。與此相反,“普世價值”思潮把資本主義價值觀宣揚成普遍适用、永恒存在的價值,奉行文明單一性,具有排他性和狹隘性。
最後,實踐方式不同。“共同價值”主要通過協商、溝通與協調解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問題,主張通過友好合作來實現共同利益。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就是基于當前國際形勢和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而提出的中國方案,其中所包含的構建一個“普遍安全、持久和平、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就是當代世界的“共同價值”,得到了衆多國家的廣泛認同。“普世價值”則是通過霸權、幹涉、滲透等方式達到維護西方霸權的目的。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普世價值”有本質區别
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内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自由、民主等表述,有人借此混淆視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普世價值”混為一談,對此必須予以澄清。
首先,理論淵源不同。“普世價值”雖然是伴随着資本主義的興起而形成的,但其思想根源是來自古希臘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可見,“普世價值”從一開始就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是西方文明的産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國的曆史文化傳統,是在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100多年的民族複興史、60多年的社會主義發展史和40年的改革開放史中逐漸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曆史性和民族性,它承載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共識。
其次,價值取向不同。“普世價值”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态,其價值取向是個人主義。“普世價值”将個人利益作為衡量價值和判斷道德的标準,強調對個人自由權和财産權的絕對保障。[3]财産權是自由的支撐,沒有财産就不能保障自由,以财産權為基礎的自由是西方“普世價值”第一位的追求,其落腳點是個人,宣揚的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集中體現,它倡導國家、社會和個人三者利益的有機統一,其價值取向是集體主義,其落腳點是整體,體現了國家、社會和個人價值的統一。
最後,實踐目的不同。 “普世價值”的實質是向非西方國家推銷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用資本主義制度改造世界,有時甚至不惜颠覆他國政權。相比之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它從我國的曆史文化傳統和客觀現實出發,為我們“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和培育什麼樣的公民”指明了方向,其目的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價值共識和精神指引。
概言之,圍繞“普世價值”思潮的争論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學術問題,而是關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發展道路的争論,是中國是否要實行“全盤西化”的重大政治原則的争論。為此,必須廓清“普世價值”的本質,深刻揭露其在高校滲透的險惡用心。我國高校肩負着“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神聖使命,絕不能讓“普世價值”在高校潛滋暗長,誤導師生。
二、“普世價值”思潮在高校滲透的路徑
(一)綿裡藏針:以文化交流為渠道
一種方式是利用各種非政府組織(NGO),以學術研讨、科研項目資助等方式,增強“普世價值”的滲透力。目前,在華活動的西方NGO有很多,如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胡佛研究所、福特基金會等。這些NGO通過舉辦學術研讨會傳播“普世價值”,或直接資助旨在宣傳“普世價值”的科研項目。以福特基金會為例,1991年該基金會資助的“中國的權利意識與制度”“當代世界比較憲政史研究”,就引起了中國的民主憲政思潮,為“普世價值”推波助瀾。其實,這些NGO并非單純的民間機構,它們或多或少都與政府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正如英國學者理查德·克羅卡特指出:“像福特基金會這樣的大型慈善機構,其高層人士都和政府有密切聯系,通過資助出版、教育機構、研讨會和學術組織的方式,積極參與推廣美國文化價值觀。”[4]
另一種方式是通過學者互訪、擴大留學生規模等方式,吸引中國學者和青年大學生親身體驗西方社會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擴大“普世價值”的影響力。美國國務院認為:“交換留學生的計劃,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執行工具之一。”[5]從1948年開始,美國政府就推出了大型對外教育文化交流項目“富布賴特項目”,主要資助世界各國的知識分子出國學習、訪問和研究,緻力于培養知識分子中的親美派,被看作是“對美國國家長遠利益投資的一個典範”[6]。“富布萊特項目”已與中國125所高校有密切合作,過去的30年裡,共有846名研究生或研究學者赴美學習或研修。
(二)推波助瀾:以學術活動為動力
學者是“普世價值”在高校滲透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國内外一些所謂的“民主精英”和學者一直以各種借口攻擊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大肆向我國推銷西方價值觀和社會制度。例如,“曆史終結論”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多次到中國内地知名高校講學,大談特談西式民主,一度引起青年大學生的追捧;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因為對現實不滿,公然在課堂上傳播“普世價值”,發表與法律法規相違背的言論。正是在這些學者們的推波助瀾之下,“普世價值”思潮在一些高校很有市場。
“西式”學術話語體系是“普世價值”思潮在高校滲透的支撐力量。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學術交流的不斷擴大,西方學術理論和話語體系以各種形式傳入我國并産生影響。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附着在學術話語體系背後的“普世價值”在我國高校産生深刻影響。雖然我國學術研究成果數量與日俱增,但并未轉化為相應的國際學術影響力。時至今日,重要的國際學術組織、學術期刊、學術數據庫等,仍然在西方世界占絕對主導地位。同時,當今中國學術界衆多研究領域中的一些核心概念範疇、關鍵議題、基本理論以及理論研究的參照尺度等,均來自西方,其定義權、解釋權和評判權也由西方把持。一些西方學者依據國家利益需要,設置諸如“民主無國界”“人權高于主權”“曆史的終結”等議題,為其在全世界推行“普世價值”搖旗呐喊。
(三)借船出海:以大衆傳媒為載體
大衆傳媒既是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西方國家進行“普世價值”滲透的重要手段。對于教育視野中的大衆傳媒的作用,A·莫爾曾指出:“知識基本上不是由教育系統,而是由大衆傳媒形成的。”[7]
電影、電視、書刊等是“普世價值”滲透的傳統大衆傳播媒介。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威爾遜總統就确信好萊塢可以用作讓美國價值觀主導世界的手段,并批準建立國會公共信息委員會,其權限就是通過電影推廣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8]如今“美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球電影發行網的國家,雖然其電影産量隻達到世界的6%—7%。但卻占世界電影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9]。美國影視作品巧妙表達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價值觀念,如美國大片《星球大戰》《拯救大兵瑞恩》《瘋狂動物城》等,大學生們在觀看影視作品時,會在毫無防備中受到影響。很多書刊也是采用西方的話語體系來诠釋和解讀當代中國社會,諸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論中國》、美國學者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等,這些論著分析方法獨特,結論新穎,深受大學生喜愛。但因大學生閱曆尚淺、學識不足等制約,很難洞察其價值觀的滲透。
網絡是“普世價值”滲透的重要傳播媒介。在網絡時代,誰擁有了網絡優勢,誰就有了信息文化傳播的主動權。目前,全球13台域名根服務器中,1個主根服務器在美國,12個副根服務器中有9個都設在美國。[10]世界訪問量最大的100個網站中,有94個在美國境内。美國還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數據庫。由此可見,美國是全球網絡空間秩序的真正掌控者。[11]正是由于這種優勢,美國主導了網絡話語權。我國是世界上擁有網民最多的國家,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中國網民中學生群體仍然占比最高,達到25.4%。[12]他們熱衷于利用網絡來獲取信息、表達思想和交流情感。正因為如此,西方國家以微博、微信、各類論壇等形式在網絡上大肆宣揚“普世價值”,對青年大學生進行無聲地價值觀滲透。
(四)借題發揮:以突發事件和重大事件為契機
西方媒體善于借助突發事件進行“普世價值”滲透。在過去10多年裡,我國社會經曆了多起重大的突發事件,如“非典”“三鹿奶粉”“甬溫高鐵”事件等。由于我國政府應急機制尚待完善,加之新聞報道有時滞後,導緻每次大的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就是謠言滿天飛的時候。這給了西方媒體借機歪曲攻擊我國沒有自由、民主和人權,向我國兜售“普世價值”,誤導青年大學生的機會。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重大事件故意炒作“普世價值”。2008年,一些人利用“汶川地震”救災的機會大肆宣揚炒作“普世價值”;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内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西方敵對勢力故意混淆視聽,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自由”與“普世價值”中的“民主、自由”混為一談;2015年,習近平提出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命題,也成了“普世價值”鼓吹者借題發揮的重點。這些炒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混淆視聽以宣揚普世價值,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三、高校應對“普世價值”思潮滲透之策
(一)抽絲剝繭:在深化理論研究中揭示“普世價值”思潮的本質
首先,深化理論問題研究。要深刻透析“普世價值”思潮的理論淵源、理論觀點、話語方法等,從縱橫兩個角度分析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從而揭示其邏輯誤區和價值誤導。“普世價值”用個性取代共性,混淆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差異,把曆史的、發展的、具體的價值觀念包裝成永恒的、固化的、普遍的價值觀念,這是明顯的邏輯錯誤。除此之外,“普世價值”還有嚴重的價值誤導傾向,比如其宣揚的“自由”,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的貿易自由和資産階級剝削無産階級的自由等。其次,深化實踐問題研究。西方國家大力宣揚“普世價值”,但在實踐中他們并沒有真正施行“普世價值”。從西方國家300多年的曆史來看,英國的圈地運動、美國的種族歧視都是對所謂永恒的“普世價值”的巨大諷刺。通過對這些實踐問題的研究,更能讓青年學生認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謊言和真實圖謀。最後,深化傳播機制研究。深刻分析“普世價值”思潮的傳播機制,了解誰在傳播、如何傳播、向誰傳播等一系列問題,從源頭上阻斷其傳播路徑。
(二)強化内功:在學術話語創新中提升我國的學術話語權
面對西方國家以學術活動為平台,宣揚“普世價值”思潮的現實,我國應該加強程序管理,使學術活動規範化和制度化。除此之外,更應該增強内功,積極進行理論創新,提升學術話語權。一是要着力解決“話語逆差”的問題。如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流話語,很多來自于西方,很少有核心概念打着“中國”的印記。這使得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解釋力不足、影響力不夠,這種狀況亟須改變。二是要提升國際議題的設置能力。國際議題的設置問題,是衡量學術話語權的重要尺度。冷戰後的主導性國際議題,如“曆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民主和平論”等國際政治議題,以及與中國直接相關許多議題,都是由西方主要大國設置的。中國學術界争取國際議題設置的能力明顯不足,迫切需要改變。三是要提升學術研究服務實踐的能力。學術研究必須指向實踐、服務實踐,對真問題馳而不息地求解,為中國的發展問題提出科學的理論分析,為人類面臨的問題貢獻中國方案。唯有如此,我國的學術才會赢得更多的話語權,才會在國際學術界占據一席之地。
(三)把握大勢:在網絡輿論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網絡是意識形态交鋒的主戰場與主陣地,高校必須強化網絡陣地建設,牢牢把握網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一是要創建意識形态主題教育網站,從保護網上“信息疆域”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戰略高度,打造一大批綜合實力強、影響力大、覆蓋面廣的網絡平台。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大政方針政策、國内外的熱點新聞等以通俗易懂、圖文并茂、寓教于樂的形式在主題教育網站上宣傳。二是要建立網上師生互動平台,通過公衆号、微信群、QQ群、論壇、貼吧等,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态,對學生關切的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要及時回應。三是要加強網絡監管,提高網絡安全技術,綜合運用立法監管、技術監管、制度監管和行業自律等手段,科學合理地對網絡輿論進行管控。四是要落實意識形态責任制,調動各相關部門以及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加強網絡評論員培訓,組建網絡輿論評論“正規軍”。在此基礎上,及時做好網絡輿情的監控分析,掌握輿論引導的時、效、度。
(四)敢于亮劍:在價值交鋒中維護我國意識形态安全
“普世價值”思潮利用各種機會,尤其是借助突發事件和重大事件,擾亂視聽,破壞社會秩序。這就要求我國政府要增強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和現代化的國家治理能力,權威解讀重大事件,最終做到正本清源。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價值交鋒和價值引領。一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敢于開展思想交鋒。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在多元中确立主導、多樣中謀求共識、多變中把握方向。二是要強化價值引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當代社會思潮。特别是要加強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幫助其系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社會精神生活的“主旋律”和社會發展進步的“生命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赢新夥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29.
[3]陳文旭,易佳樂.作為虛假意識形态的“普世價值”[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4).
[4][英]理查德.克羅卡特.反美主義與全球秩序[M].陳平,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5][美]弗蘭克.甯柯維奇.美國對外文化關系的曆史軌迹(續) [J].錢存學,譯.編譯參考,1991,(8).
[6]Leonard R. Sussman. The Culture of Freedom: The Small World Of Fulbright Scholars[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1992.
[7][俄]謝·卡拉—穆爾紮.論意識操縱(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8]闫玉清.主旋律影視劇與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J].紅旗文稿,2012,(23).
[9]張國慶.美國為什麼總是赢得主動的話語權[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10]田九霞.論美國文化軟實力的建構[J].學術界,2013,(4).
[11]沈賀.美國文化霸權與“普世價值”在我國的傳播[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1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2018-01-31.
(作者:秦曉華 來源:“思想火炬”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