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網絡育人能力,紮實做好互聯網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态工作。”在新形勢下,網絡傳播媒介、渠道和載體的多樣化為我們講好和運用好“大思政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元宇宙、人工智能和ChatGPT等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消弭了現實與虛拟之間的界限,網絡語言也在不斷重塑着現實生活中的語言運用。思政工作者應深入理解網絡語言,洞察作為網絡主體的青少年的心理動态,構建新型語言體系,提高網絡育人能力,進而激發網絡“大思政課”的時代力量。
把握網絡語言特征,推進主體與客體交融。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指出:“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網絡文化的興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主體性表達,網絡“大思政課”也需創新語言體系。網絡語言具有天然的去中心化、權力分散化等特點。例如,在視頻屏幕中發表評論被稱為“彈幕”,此類發言使得主體在觀賞視頻内容的同時也能觀察到網絡成員自身的發言,意見交流無處不在,客體言論成為了網絡内容主體的一部分,并被他人觀察;以論壇為平台發表評論的方式則被稱為“蓋樓”,這兩種方式都不顯示發言人的真名實姓,僅顯示IP。諸如此類的言說方式形成了主體和客體高度統一的網絡語言體系。形成這種主客體高度融合的語言體系主要源于網絡獨特的傳播方式,其開放性、匿名性和消除時間空間等特征,使信息壁壘、階層差異和地域鴻溝被打破。在這樣的語境下,繼續教、學隔離的教育是行不通的,“屏幕前的教學對象”具有極大的主動性和獨立性。網絡“大思政課”需要樹立教育新觀念,應該融合“互聯網+”理念,通過對青年個體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進行分析預測,結合網絡語言,打造适合教學對象的學習内容,并且摒棄舊觀念中的“知識主義”,打破主體單向傳輸知識的模式。“彈幕類”、“蓋樓式”的網絡語言體系可以為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提供一個言論平台,從而有助于形成一個百花齊放、集思廣益的交流環境,進一步增強主客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得教育主體能夠及時了解教育客體的思想政治需求,同時也讓客體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和心聲,并及時向教育主體反饋情況,使得教育主體能夠更加靈活地安排教育内容和調整教育節奏。
注重個性化話語抒發,強調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青少年的特性時提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态,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這一點與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一脈相承。馬克思批判了傳統哲學強調的普遍性、人的最高本質是高度同質的觀點,關注的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現實的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各類亞文化在網絡世界共存,不同圈子、不同層級和不同愛好的群體表達迥乎不同。網絡語言結合時事、娛樂和個人愛好等各種因素,具有了诙諧性、新奇性的獨特風格,而網絡社會的匿名性與成員異質化進一步弱化了統一表達和主流意識,加深了網絡語言的“任情恣性”,成員更加自主地在話語中夾雜個人感情和情緒。例如,諧音手法的幽默詞彙在網絡語言中被相當頻繁地運用,這些詞彙未必一定經過網民的精心構思,但它們對話語含義同一性的解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網絡“大思政課”中,我們應該辯證地利用網絡語言的差異化。一方面,我們可以基于差異化的語言為基礎,構建差異化、多樣化的網絡文化産品。融入大數據技術,使“大思政課”具備多元化、個性化、互動性和預測性等特點,以實現從經驗型教育模式向數據型教育模式轉變。通過針對性的語言分析、科學性的内容預測和差異化的網絡推送,進行有目标、有計劃、有組織和有針對性的全方位思想“滴灌”。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警惕個性化帶來的低俗語言。思政工作者需要密切關注、收集并制定網絡低俗語言清單,引導年輕網民在語言使用上積極發揮規範和引領作用,成為良好語言環境的守護者,打造良性的個性化話語空間。
善用趣味化言語表達,追求内涵力與感召力并舉。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在網絡“大思政課”語境下,尤其如此。網絡用詞展現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和時代前沿的活力,較之生活語言更加藝術化、美學化和娛樂化。青年群體越來越依賴網絡語言,原因之一在于許多網絡流行語并不具有深刻的意義,包括非正式詞彙、誇張的修辭方式和語句的虛誇以及文字、符号的疊用等,但僅是因為其娛樂感或幽默感,就被青年網民接受并流行開來。網民甚至會随機杜撰詞語,随意遣詞造句,某些流行詞彙也會突然進入網絡的詞彙系統。在網絡文化中,輕松和快樂已成為了一種個人追求、一種人生補充劑。在網絡“大思政課”中,善用、活用趣味性的網絡表達來講大道理,更能增益思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打造符合青年旨趣的“大思政課”,大緻有如下幾點:其一,提升“大思政課”的感召力和親和力,可以探索打造适當的思政“網紅”模式,敏銳把握時事輿論,有效捕捉青年關注點,持續發布具有獨特風格的創新内容。通過緊密且适度地結合網絡思政内涵與草根紅人、段子手和電商紅人的日常創作,吸引更多青年學生的關注。其二,堅持内容為“王”,充分利用全媒體時代的信息素材,對各種媒體上的碎片化信息進行創造性重構。結合前衛的語言體系和呈現方式,使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内容體系相融共生,發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能。其三,在增強趣味性的同時堅持守正創新。傳統表達方式和新興話語并非互相取代,而是相互疊代。我們應推動傳統思政工作的優勢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以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堅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用黨的創新理論塑造人的靈魂,推進“大思政課”内涵式發展,努力培育出更多精品良品,在網上和網下形成思政教育高融合态勢,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分中心,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22Z010]成果
轉載自《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