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純琍:電影叙事中的文化力量

發布者:林昇發布時間:2023-12-27浏覽次數:10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繞舉旗幟、聚民心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電影業作為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衆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文化産業,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促進人民文化自覺、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使命與責任。中國電影人應根據《“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做好電影文本選擇、電影叙事方式、電影傳播渠道等方面工作,提升中國電影核心競争力,構建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認同再到文化自信的發展邏輯,彙聚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力量。

選好中國故事,形成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國電影的文本選擇應着力于思想性,以中國文化主張為導向獲取叙事素材優先選擇蘊含思想、富有感悟的内容,引導民衆形成對中國文化的自覺。

中國電影人在創作文本時應形成文化自覺。一是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中國式現代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電影應堅持客觀禮敬的态度和科學揚棄的精神傳承民族文化,提取展現民族精神的内容進行創作生産,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自信底蘊,推出既傳承曆史文化,又注重現代轉型的優秀作品,形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銜接。二是堅持對革命文化紅色基因的自覺弘揚。革命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文化源泉。中國電影選取先輩人物、著名戰事和國家事件為電影文本進行創作時,應觀照主旋律意識與新時代要求,彰顯中國革命文化中的堅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推出既塑造中國精神,又凝聚中國力量的優秀作品。三是堅持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想自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滋養、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根基的時代文化。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中國化、時代化發展。中國電影應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實踐為素材,紮根人民,洞悉生活,結合國家目前正在解決的關鍵問題,突出呈現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奮鬥曆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大國擔當,推出彰顯建設成就和中國價值的優秀作品

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礎。中國文化的現實性和超越性與電影藝術的特質具有耦合性。中國電影可運用蒙太奇手法發揮講好中國故事的獨特優勢,促進人們改善行為習慣、提升思維方式,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文化認同,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文化發展的群衆基礎。

中國電影人在進行藝術表達時應促進文化認同。一是以審美提升藝術感染力。中國電影應把握細分受衆的審美情趣,以豐富的視聽之美增強感染力,以風格類型、情節結構、叙事角度和創新形式增強藝術表達力。如在叙事結構鋪陳中,将驚濤駭浪的戰争題材與百姓的煙火命運相結合,将殘酷的現實主義題材和喜劇效果相結合,在工業水準表現上,展現高科技制造成果,用更真實的場景布局、更震撼的視聽感受、更先進的科幻手段展現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增強感染力。二是以真實引發情感共鳴電影具有鮮明的主體性,是體通對客觀世界的重新建構來剖析現實、表達情感的美學。中國電影應聚焦國家發展曆程中的重大事件(如脫貧攻堅、改革開放、大國外交等),強調普通人物的形象建構,勾勒出現實生活中有缺點的英雄人物和有偉大追求的平凡人,使人物書寫更豐富、更立體,增強個體生存的代入感,促進觀衆情感與時代同頻共振。三是以價值觀認同提升引導力。價值觀認同是文化認同的核心。中國電影應當發揮其教育性,通過制造媒體議程,設置讨論話題,打造時代意蘊深刻的作品,啟發觀衆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增強民族認同感;啟發觀衆領悟革命文化的号召力,引導觀衆正确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物質享受與精神追求的關系,厚植家國情懷;引導觀衆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價值共振,形成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的認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為中國式現代化培根鑄魂。

講懂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電影作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媒介,應秉承“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情懷,堅持平等、互通、互知、互鑒的态度,呈現中華文化之美,展現其獨特性、開放性與包容性,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發展傳播正能量,讓世界讀懂中國故事,形成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

中國電影人在推廣電影走向世界時應堅守文化自信。一是以文化安全作為重要抓手。中國電影應成為展現國家自然景觀、人文風貌、曆史發展、國家理念等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着力建構真實、立體、全面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以文化自信促進多元文化共融。二是以求真崇善的特色文化作為突破口。如某些影片可嘗試以家庭、家鄉到民族、國家的“家文化”構建叙事體系,使觀影者産生共鳴,以開放包容促進多元文化的共生。三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跨文化傳播。國家應增強對電影創作和傳播渠道國際合作的扶持和支持力度,精準把握全球電影受衆的共通認知,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力量。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新時代我國青年知識分子實現新使命的社會角色研究”(18YJA710011)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會計學院、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新時代思政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 掌上官微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思政客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