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徐紫淩 吳菊 攝影 徐紫淩 為進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學術理論素養,拓寬閱讀視野,促進跨學科交流,我們将開展了多年的史學讀書會正式命名為“南湖史學”。2023年12月30日下午,永利在文沛樓402會議室順利舉辦了“南湖史學”系列讀書會的第一期活動。本期讀書會圍繞着魏定熙的《1898-1929的北京大學、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文化》展開,由吳雪梅教授主持,尹倩老師和劉拯華老師擔任與談人,優秀校友、永利研究生及校内本科生共同參與。
活動伊始,吳雪梅教授對讀書會的目的和流程進行了簡要介紹,并向到場參與的師生表示熱烈歡迎。
在導讀環節中,首先由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2023級博士生趙澤宇對本書内容進行了全面的介紹。趙澤宇指出,此書以北京大學為切入點,通過梳理北京大學從戊戌變法的京師大學堂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性大學的曆史進程,将重點放在對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的内在張力與後續影響的探究上,并展現了清末民初北京的知識分子群體在新舊交替之間的選擇與其對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重塑。
随後,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2021級碩士生鐘聞達分享了他的觀點,認為作者魏定熙從政治文化的視角,叙述了知識分子在清末民初舊秩序崩壞之後,為恢複自身地位并重建國家而作的各種努力,着重關注北大和中國知識分子在整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角色。他認為京師大學堂所代表的既非是與傳統的完全決裂,也非僅僅是中國既存教育模式的推陳出新,而是中西制度及思維模式相互碰撞之後的副産物。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2023級碩士生穆明亮則從哲學的角度分享了對本書的見解,他認為本書探讨了大學和知識分子在近代社會的形成中起到的作用,在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知識分子也在嘗試用現代化的通路去解釋自己。同時他也提出對大曆史和小曆史的看法,認為宏觀叙事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2023級碩士生鐘華分享了她對該書選取時段的理解,她解釋了作者選取1898作為起始時間的原因是此為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的成立時間,選擇1929作為截止時間則是因為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北京改為北平,同時南京、武昌、廣州都設立了國立大學,導緻北京大學的地位從此發生了重大轉折。
導讀環節結束後,莅臨現場的與談老師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劉拯華老師重點談到了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期間實行的措施及其影響,蔡元培本希望将北大建成一個具有世界級水準的哲學、科學和人文主義的殿堂,為民族的文化複興做出貢獻,卻無意将其變為了政治的溫床。北大在五四之後愈發成為了各種政治活動與社會思潮的策源地,北洋政府對北大的介入越來越明顯,學生與北洋當局的對抗越來越激烈,學術活動的開展受到了外部力量的極大影響。在學術與政治的沖突中,政治化逐漸壓倒了北大的學術本位,北大擔負了教育政治化的使命,這也一定程度上導緻了蔡元培最終的辭職。
尹倩老師談到,這本書表面上是在寫北大的曆史,實際上探讨的是文化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指出這本書的寫作視角為研究生同學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在很難發掘出新史料的前提下,可以通過轉換視角的方式進行創新寫作,同時希望同學們在日後的學習中多看書,看好書,以拓寬自己的閱讀視野,從新的角度看待原來的曆史問題。
在随後的讀書會自由讨論環節,參與讀書會的同學各抒己見,場面熱烈。法學院研究生吳志鵬用“場域”的概念來解讀本書内容,他談到場域是指一種關系的集合網絡,在文中可以指向北大這個具體的物理場所,其中維新派與守舊派的關系、北京大學和政府間的對抗、北大教授文化資本的轉化、北大學子進入新聞界等用均可用場域的概念來加以解釋。吳志鵬引入社會學“場域”的概念來解讀曆史文本,對在場同學打開思路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校友高天、杜瀚辰、楊虎辰、王雪梅,馬院研究生吳菊,法學院本科生童一年、張樹,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談玉博、韓欣彤,金融學院本科生饒敏慎相繼圍繞該書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大家相互交流,分享閱讀時的困惑與感悟。
最後,吳雪梅教授做了總結發言,指出參加這次讀書會的不僅有曆史學專業的學生,也有法學、哲學、政治學、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的學生,大家從不同專業的角度去探讨同一本書,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跨學科交流,有益于各位同學在學術研究上拓寬視野,打開思路。同時吳雪梅教授也對“南湖史學”系列給予了期望,希望能開展更多學術活動,以推動永利中國近代史學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