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承擔着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定青年大學生的“五個認同”是其中應有之義。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天然統一于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曆史責任和目标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文明、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之間的内在聯系。他指出,要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是文化的主體。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強在理論邏輯上具有内在一緻性,在曆史邏輯上具有有機統一性,在實踐邏輯上具有互促耦合性,在傳播邏輯上具有關聯協調性。高校承擔着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定青年大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是其中應有之義。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天然統一于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曆史責任和目标取向。
從理論維度,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增強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提供更為堅實的理論武裝和思想基礎。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闡明了文化對于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重要意義。
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三進”工作,一要講深講透習近平文化思想中赓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強化國家認同等重要命題,學好用好貫穿其中的戰略思維、曆史思維等科學思維方法和“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哲學智慧;二要堅持“兩個結合”,加快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曆史,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加強對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的研究闡釋,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為學習、研究、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理論資源。
從曆史維度,加強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幫助青年大學生從曆史主動中增強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發展史凝聚了民族情感的最大公約數,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鮮明文化基因和獨特精神标識。黨的二十大報告将“中華民族發展史”與“四史”并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又強調加強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高校應把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育納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體系,統籌多學科力量,打造中華民族發展史、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系列課程群,與思政課程有機銜接、與“四史”課程互為補充、與人文素養課程各有側重,形成系統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育體系。要拓展中華民族發展史教育主渠道教學,善用社會大課堂、搭建大資源平台、構建大師資體系,推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一體化建設,有形、有感、有效地展現中華民族發展史,幫助青年大學生準确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永續發展、曆久彌新的曆史邏輯和文化密碼,引導青年大學生在牢固樹立大曆史觀中強化民族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從實踐維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築青年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态的重要表征,都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旨歸,凝結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緊密的内在關聯性和整體協調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對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起着重要引領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夯實理想信念、深化文化認同、彙聚精神力量、形塑道德規範,也将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高校要注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耦合互促、融合共生,構建大學生共有精神家園。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講清楚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引導學生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心靈深處;以法治教育為基礎,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自覺維護偉大祖國、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榮譽和安全;以“大思政課”為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豐富内涵,感知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工作的偉大成就,感悟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豐富人類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貢獻。
從傳播維度,引導青年大學生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在交流互鑒中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産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鑒未來在青年。要引導青年大學生講好中華文明故事,既要講清楚中華文明的曆史積澱、核心要義和燦爛成就,更要講清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成邏輯、時代意蘊和實踐路徑;引導學生講好中華文化故事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同時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特質、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引導學生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理論内涵和價值導向,講明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曆史性成就,講透徹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将世界優秀文化請進來,從講好中華民族故事中強化文化認同,從交流互鑒中不斷提升對外學習吸納能力。要開拓青年大學生視野,培養青年大學生跨文化感知力和鑒賞力,創新具有中國青年特色的國際傳播話語表達,讓中國青年好聲音、讓中華文化魅力、讓中國國家形象在國際傳播中得到全方位、立體化展示。
文獻來源:《中國教育報》(2024年1月18日 第05版)
作者:鄧楊,系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黨委書記
李祥棟,系該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