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為培育新質生産力貢獻高校力量

發布者:林昇發布時間:2024-03-27浏覽次數:1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是在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以信息技術、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等新興技術為核心的生産力形态,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關鍵交彙點,高校在培育和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方面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理應積極發揮作用。

為培育和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撐。随着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的深入推進,新質生産力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在這一背景下,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知識創新的基地,其在培育和推進新質生産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一,高校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作為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校彙聚了大量高層次、專業化的科研人才,他們在各個學科領域進行着深入研究和探索創新,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新質生産力的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理論支撐,更為實踐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其二,高校具備豐富的人才資源。高校是人才的搖籃,每年為社會輸送大量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這些人才在各自的崗位上,将所學知識轉化為生産力,為新質生産力的推進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同時,高校還通過繼續教育、職業技術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在職人員的技能水平,為新質生産力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其三,高校具有先進的創新文化。創新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而高校是創新高地,師生敢于挑戰傳統、勇于探索未知,這種文化氛圍為新質生産力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通過産學研結合、校企合作等方式,高校将創新文化轉化為實際的生産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為培育和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培育和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久久為功的重大課題。當前高校培育和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其一,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優化課程體系。這包括增設與新興産業、領域相關的專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具備多學科背景和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同時,高校應關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積極參與并貢獻智慧,将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産力。其二,推進産學研用深度融合,構建協同創新體系。通過與企業、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高校可以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從而調整研究方向,提高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市場競争力。同時,高校要鼓勵師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培養創新創業精神,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其三,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發師生的創新潛能。這包括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支持,建設先進的科研平台,為師生提供展示才華的舞台。同時,高校要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師生勇于創新、敢于探索,為新質生産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為培育和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提高整體實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肩負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任。其一,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了解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同時,高校還需要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适應市場需求。其二,加強與企業的産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此外,高校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科研評價體系,鼓勵科研人員注重實際應用和市場需求,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和應用價值。其三,加強與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資金支持。同時,高校還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來校工作和學習,提高學校的整體實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其中,教育又為科技和人才提供基礎性戰略支撐。高校身處教育體系的頂端,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的關鍵環節,肩負着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的重大使命。高校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深化教育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在培育和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上大有作為。


作者單位系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

文章轉載自《貴州日報》(2024年3月27日 第08版)

  • 掌上官微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思政客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