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珮雲:以數字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

發布者:林昇發布時間:2024-03-29浏覽次數:10

習近平總書記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刻揭示了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回應了人民群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兩創”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内容。數字要素如何發揮赓續中華文脈,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作用?可以從以數字技術變革文化呈現方式、以數字産業激活文化内生活力、以數字惠民推進文化成果共享三個方面來看。

以數字技術變革文化呈現方式

我國不斷深入推進文化數字化建設,通過打造5G、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加持的“數字引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保存、傳播、表達和應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數字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久保存。用數字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關鍵在于夯實文化數字化基礎,關聯形成中華文化遺産标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化素材庫等分門别類的數據庫,将浩瀚典籍中的文字佳篇、博物館裡的文物精品、遼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産轉化成以文字、音頻、視頻等可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的數據。二是數字化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工程。借助互聯網和以手機、電腦為終端的新媒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線”入“雲”、破“屏”出“圈”,提升中華文明展示水平和傳播能力。三是數字化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表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網絡文學、音樂、影視等互聯網陣地,實現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有機結合。四是數字化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場景。利用虛拟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打造數字博物館等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多元文化體驗。

以數字産業激活文化内生活力

在數字時代,要推動文明資源轉化為新質生産力,必須加快文化數字化産業布局,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态、文化消費模式,充分發揮文化數據要素潛能,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生活力。

發展新型文化企業,增加中華傳統文化優質供給。新型文化企業應當積極利用文化數據庫,提煉中華文化經典元素、提升數字文化創新能力、加強數字文化合作互助,打造既符合現代審美趣味又彰顯中華文明風采的文化IP品牌,為大衆提供多元化、個性化、高質量的文化産品。

發展新型文化業态,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内容呈現。一方面推動“數字+”旅遊業、娛樂業、傳媒業、展覽業等深度融合,打造“雲旅遊”、線上演出“雲演藝”、有聲圖書“雲閱讀”和雲遊博物館“雲展覽”等雲端文化業态;另一方面深化内容挖掘,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網絡直播、動漫遊戲、多媒體等新興業态,豐富傳統文化展示空間,推動中華瑰寶“活起來”。

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升級中華傳統文化消費體驗。順應國風熱潮,越來越多文化事業單位和企業強強聯合,或者運用智能算法精準定位用戶需求,打造視聽文化盛宴,提升消費偏好;或者增加文化産品的社交屬性,開發消費者深度參與的沉浸式文化體驗,增強消費互動。

以數字惠民推進文化成果共享

以數字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數字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在充分激發中華文化活力拉動經濟增長,發揮數字效應助力文化傳承發展的同時,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理念和以人為本、全民共享的原則,創新實施數字文化惠民工程,彰顯數字時代人文關懷。

首先,充分考慮人口結構變化,滿足“銀發族”老年群體和“Z世代”年輕群體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差異化需求;其次,考慮城鄉發展格局變化,在推進數字城市文化建設同時,充分重視鄉村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最後,考慮不同區域的數字鴻溝,推動數字化發達和欠發達地區的合作互助,塑造數字文化協調發展新格局。

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乘着“數字東風”,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數字産業為形式、以數字惠民為目的,不斷推進自身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對内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以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深化全球數字文化交流,邁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數字文明新時代。


  作者單位: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

  文獻來源:《湖北日報》理論版(20240123日第14版)

  • 掌上官微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思政客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