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樞: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認知維度

發布者:林昇發布時間:2024-07-23浏覽次數:2606

摘要: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造就的文化生命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強大的“文化可塑性”。它蘊含多重認知維度,從生成認知維度來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前提,它的生成則是中國共産黨人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兩個結合”的必然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由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使命觀、價值觀、實踐觀、任務觀共同構成的整體形态,從價值認知維度來看,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形态,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國形态,是人類現代文化的建設形态。本文從生成、内涵和價值三個層面對習近平文化思想進行系統性論證,為理清和理解其理論圖譜提供了重要的認知思考。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 生成認知 内涵認知 價值認知

引言

當前,學界從線性視角出發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内涵、形成發展、價值意蘊、鮮明特征、實踐要求、原創性貢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已初具規模,但從整體多元視角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發展規律、核心内容、價值導向、發展方向等諸多問題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展開。作為精神生産與文化認同的中間環節,認知維度是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生成邏輯、理論主線和價值旨歸的重要視角,是在新時代鞏固文化主體性和建構中國現代文明的關鍵。本文試圖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生成邏輯的基礎上,從認知維度理清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圖譜,對其基本内涵、邏輯架構、精神實質進行概括,在曆史與未來的辯證統一中考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認知維度。(本節有删減)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認知

“一個民族的複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1]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長河中,任何一種反映曆史發展的文化形态的産生都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支撐、時代的深切呼喚。從生成認知維度看,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礎上生成的文化體系,也是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與之深度交融而産生的開放體系,其生成是在“兩個結合”相融相通的基礎上,中國共産黨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規律認識的結果,更是中華文明曆史自信、現實自信和未來自信的集中體現。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前提

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的莊嚴曆史責任,黨的二十大開創性地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張之間有相當多的契合點。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明确指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2],這是“第二個結合”的前提,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活力之源。思想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具有曆史繼承性,馬克思主義就是在對歐洲當時先進的三大社會思潮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批判性繼承和創新性超越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思想與這一理論體系蘊含的關于社會改造問題的實踐理性态度以及其最終社會理想,具有互通之處,二者之所以契合,既有深刻的曆史生成邏輯,又有生動的現實互動面向。

從價值觀層面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以貫之的“民為邦本”“明德修身”“講信修睦”等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無産階級的道德觀、社會觀高度一緻,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3],“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二者都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在價值主張上具有同一性。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和合”思想,是其中的精髓之一,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取向。“和合”意指不同事物之間的關系狀态,《易經》指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即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将不同事物彼此共存、相互交融、共同發展作為落腳點,這一思想表達了“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與馬克思主義“自由人的聯合體”的價值取向具有契合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産階級舊社會的,将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馬克思論述了他理想中的未來社會共同體是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産主義社會,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大同”亦有相通之意。從實踐觀層面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張“格物緻知”“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重視對“知與行”關系的解讀,而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提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3],把“知與行”的關系上升到“實踐哲學”的全新理論高度,中國共産黨人更是在其後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進行了理論創新,講明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這也顯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精神底蘊上的一緻性。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彼此契合是二者結合的前提和基礎,隻有相互契合才能做到有機結合,當然,二者的結合不是簡單的疊加倍增而是互相成就,是一場深刻的化學反應。從文明進步的意義來說,“第二個結合”是一個互相成就的過程,不僅推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也使馬克思主義科學進一步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的精髓,使之在外延上呈現中國的“民族化”“時代化”特征。“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确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4]通過“第二個結合”構建的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向了新高度,同時也在厚植民族精神中展示出了鮮明的世界意義和人類文明價值。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成就在新時代的實踐中共同推動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建構與創造,其基礎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活力之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一命題在闡發之初就蘊含推進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創造新時代新文化的思想表達,這與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形态屬性息息相關。作為先進的文化樣态,馬克思主義開放包容的品性、與時俱進的品格使它能夠對中華優秀文化中最具革命性和現代性的元素進行吸收、改造和再創造,從而生成嶄新的思想文化體系。第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發展的内生動力。文化的發展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必須是在曆史思想積澱與傳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基礎上,依循新時代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獲得創新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良基因,在與當代文化相适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中實現更新再造,從而激活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現代生命力。第三,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彼此契合、相互成就,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中辯證互成、融通互構,為創造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理論支撐。二者的雙向互動,在古今輝映、中西結合的基礎上擴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廣度和深度,生發出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和道德觀念在新時代言說的話語體系,由此生成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昭示了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的嶄新文化形象。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是中國共産黨人不斷推進“兩個結合”的必然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2],“‘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2]8。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開拓和演進,不僅是社會主義最新文化樣态在新時代的呈現,也是中國共産黨人在不斷推進“兩個結合”中對人類文明内在發展規律認知和把握的不斷深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提出了建立“無産階級領導的人民大衆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5]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綱領。毛澤東指出:“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5],新文化建設“必須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5]707。以“第一個結合”為指導,毛澤東進一步論述了新民主主義文化與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的關系,以此開啟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征程。此後,他又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文化“雙百”方針,在正确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基礎上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基本方針。毛澤東同志這一時期關于文化建設的論述體現出中國共産黨人始終立足于自身的曆史傳統和文化實踐對中華文化創新發展的理論自覺,也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産生提供了方法論遵循。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迎來了大發展與大繁榮,思想解放也帶來了文化建設的解放,東西方文化交融交流更加頻繁,物質财富的富足也帶來了精神文明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形态不斷豐富,但同時也帶了意識形态的碰撞和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基于此,鄧小平同志提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6],此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鬥目标。這一時期中國共産黨人推動文化傳承與保護,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文化建設方針為“第二個結合”的出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産生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土壤。立足新時代新的文化場域,吸取借鑒全人類文化發展的先進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性地提出了“第二個結合”,并通過“第二個結合”構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第二個結合”既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産生的基本方法,它秉承以人為本的文明觀念,又創造性地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作為文化實踐的内在環節,契合了文化發展的時代特征與基本規律,奠定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認識論基礎。

從“第一個結合”到“第二個結合”的認識飛躍顯示出中國共産黨始終強調尊重曆史,自覺承擔延續中華文明的曆史使命。“第一個結合”包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遵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态上的反映”[5]694。在“第一個結合”的曆史實踐中,中國共産黨自然地将對文化問題的重要性認識納入“中國具體實際”這一整體範疇之中加以考量,并自覺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呈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表達,展現出中國文化向度在中國具體實際中的内在規律和價值旨歸,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産生創造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第二個結合”是“第一個結合”在文化層面的延伸和發展,表明中國共産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的現實問題,并緻力于系統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在“兩個結合”不斷推進的基礎上,新時代文化建設必然地走上了新的理論高度。一方面,“兩個結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内在一緻性深刻認知的基礎上,直接推動了中華文明的自我革新,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圖景提供了指導,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2]8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深化對“第二個結合”的認識,将以不斷增長的文化自覺性催生出強大的文化創新力,直接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開拓發展。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認知

習近平文化思想内涵豐富、特征鮮明,是系統全面的現代文化體系。從内涵認知維度看,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文化生命體是由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使命觀、價值觀、實踐觀、任務觀共同構成的整體形态,其各個要素互為基底,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展現出中華文化在新時代語境中的強大生命力。

(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使命作為文化建設的方向性、内容性因素,引領着文化建設的方向。習近平文化思想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使命是“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10。一個民族的複興總是以文化興盛作為支撐,一個時代的進步總是以文化的繁榮為标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7]新時代是中國人民創造的具有曆史性成就的,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新的曆史起點;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長足發展,開啟了美好生活的建設;新時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飛躍。同時,新時代也要求我們繼往開來,以更好的氣魄、定力和智慧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對國際國内重大挑戰與風險,解決重大矛盾。新時代的新要求反映在文化領域就是要求我們順應人民需要,肩負文化新使命,創造與新時代相适應的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24-25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有許多衡量标準,如器物的現代化、制度的現代化,但最終一定是文化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是簡單運用拿來主義的文明和文化成果,一定要創造既屬于中華民族又屬于世界人民的文明和文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呼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題中之義。習近平文化思想從性質與宗旨層面明确了國人在新時代所承擔的文化使命、肩負的職能責任、應有的能力作用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為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又為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三個事關”突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是新時代新的文化價值觀

宣傳、思想、文化三者相互融通、互為一體。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把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規律和任務的基礎上,将之提升到事關黨、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層面,突出強調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85“三個事關”既是新時代新征程不斷開創新局面、全力展現新作為的題中之義,又凸顯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黨、國家和民族發展中的戰略性和全局性意義。

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側重于從執政黨建設的角度凸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黨的執政之基是否穩固,從根本上看取決于是否始終代表着最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是否赢得了廣大人民群衆的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産黨作為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百年來依然風華正茂,根本原因在于清醒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政黨與世界其他政黨的區别,站穩了人民立場,充分發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做人心”的政治性特質,最大限度地團結、凝聚、激勵和鼓舞人民群衆共同奮鬥。新起點上,面臨意識形态領域不安全不穩定因素以及敵對勢力實施的西化、分化戰略等,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上升到關系黨的前途命運、夯實黨執政基礎的戰略高度,既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規律的深刻思考,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

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側重于從國家層面對中國共産黨百年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實踐做出深刻總結。從曆史上看,政權的瓦解、國家的滅亡往往是從思想文化領域開始的,基于此,中國共産黨高度重視和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化工作是黨的一項極重要的工作;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産黨就以弘揚社會主義精神、塑造社會主義新人、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使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務于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時期,黨中央逐步認識到文化建設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性,大力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學性、普及性和實效性。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加明确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地位、作用和職責使命,從根本上回答了“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堅持什麼原則、實現什麼目标”等問題,指明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發展方向。

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側重于從民族發展層面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共同的思想基礎是一個國家團結向前的根本保證,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基礎。曆史和現實反複證明,一個民族團結一緻、萬衆一心,就能成就偉大事業。當前,面對複雜的國内外形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充分發揮思想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領力。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8];牢牢把握正确的輿論導向,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以文化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推動國際傳播能力提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真正做到用思想文化凝聚人心。

(三)“七個着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明确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實踐路徑

在深刻總結文化建設的曆史性成就和經驗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精辟深刻地提出“七個着力”重大要求,回答了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怎麼做”這一重大課題,為新時代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具體部署、繪就了任務藍圖。

“着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是總體要求,這是由黨的性質與宗旨決定的。隻有不斷鞏固黨的文化領導權,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順利建成,才能保證文化建設方向“不偏移”。

“着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是重要抓手。“意識形态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9],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上的指導地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着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重要内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維系的精神紐帶,承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力量,隻有将之落到實處,才能發揮凝聚人心、彙聚民力的強大力量。

“着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重要手段。傳播力是以文化人的前提,主流媒體要将主流思想呈現在人民群衆面前,做到廣泛覆蓋、有效傳播。引導力體現對輿論方向的掌控,要及時以正确導向引領社會輿論,幫助公衆把握正确的價值方向。影響力是關鍵,要讓主流故事、主流思想真正入眼、入耳、入腦、入心,真正凝聚共同價值。公信力是目标,主流媒體要堅持公平公正、真實客觀,以及權威可信,不斷提高媒體的信任度與品牌價值。

“着力赓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重要方法。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要以“兩個結合”為根本遵循,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時代内涵和表現形式,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着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是題中之義。文化産業體現堅定文化自信和堅實文化軟實力,文化事業突出保障人民的文化權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不斷推出特色文化産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着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針對國際層面,強調國際話語權的增強與文明對話的良性互動,要提升中華文明在世界範圍内的吸引力、影響力,闡述好中國道理、講述好中華精神,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四)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做好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是中國共産黨保持先進性的一條基本經驗,中國共産黨曆經百年,不斷帶領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取得偉大成就,就是充分發揮了文化凝心鑄魂聚力的作用,始終确保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思想、行動和目标的高度統一。做好意識形态工作,做好宣傳思想工作,要放到這個大背景下來認識。”[11](本節有删減)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态”。[2]6從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文本語境來看,它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追求密切關聯、内在統一,是用文化話語概括出中華文化現代發展的自主性理論創造。在價值認知層面,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呈現,是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和人類現代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形态,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國形态,是人類現代文化的建設形态。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形态

在曆史的長河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文化形态,其中蘊含的仁愛之道、愛民之心、天人合一等理念都具有超越時空的恒久價值。然而,在當代社會發展視域下審視中華傳統文化還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屬于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内容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鑒别和批判”。[14]因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鑒别與甄選,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之與時代發展相吻合,進而呈現一種新的文化内涵與形式,自然是題中之義。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它既是對仁愛孝道、修齊治平、敬畏自然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曆史延續,也是對現代社會價值沖突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方案。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簡單延續,更是在“兩個結合”的過程中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成就激活曆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形象。從曆時态的視角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基礎上實現了對傳統文化視界質的更新,在古今的碰撞、銜接與融合中實現了中華文化的思想大提升。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國形态

在曆史唯物主義視域下,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為依托的資本主義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曆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主義文明的曆史短暫性、局限性規定了其過渡性質,它必将被更高級的文明形态所取代。盡管“資産階級在曆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3]402,“資本一出現,就标志着社會生産過程的一個新時代”[15],“資産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3]402-403,它打破了以往封閉的、野蠻的、古老的社會,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但受資本邏輯全面支配的資本主義文化趨于同化,文化資本化、泛娛樂化、文明退化等一系列問題紛至沓來,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革命鬥争的實踐活動,揭示和批判資本主義文化形态,提出以“自由人的聯合體”來破解資本主義文化帶來的“文明悖論”。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遵循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與文化發展規律,揚棄了“商品傾向化”和“娛樂至上”的資本邏輯,顯現出鮮明的中國特性。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文化形态相比,習近平文化思想貫穿着高于資本主義文化的人民性特征,實現了對私有制文化形态的批判與超越,是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态。它緻力于提升文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程度,提出了文化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曆史性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是重要因素,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擴大優質文化供給”[16]的總體要求。習近平文化思想追求并确保“人民至上”的本真價值,在世界變局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文化推動作用,是不同于其他文化發展模式的中國形态。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人類現代文化的建設形态

“一個和平發展的世界應該承載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須兼容走向現代化的多樣道路。”[17]人類現代文化不是同質性、單一化的文化形态,也不是一元價值觀念主導的文化發展模式,就其發展的本質而言,它應該是由根植于不同文明的世界各民族結合自身的人民需要、民族特色、國情實際和文明特性探索出的現代化文化發展道路,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基礎上的開放的、多元的、動态的體系。然而囿于民族國家利益的沖突等因素影響,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文化霸權論、文化虛無論甚嚣塵上。基于這一事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緻力于挖掘中華文化蘊含的獨特的精神特質,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智慧以解決當代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文化的“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12]480。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場域中孕育而生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人類普遍交往實踐基礎上貢獻于全人類發展的中國智慧,其理想的價值歸宿是實現全人類的幸福與美好生活,最終推動人類現代文化構建在全球範圍内達成普遍共識。從這個意義上看,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具有普遍性的、世界曆史性質的價值觀念,為更好地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思想武器。



作者單位: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

榮樞.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認知維度[J].高等教育評論,2023(02):11-22.






  • 掌上官微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思政客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