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旺舟:論“轉型資本主義” 批判理論的問題邏輯及其當代價值—— 基于 “政治馬克思主義 ” 的視角

發布者:林昇發布時間:2024-07-23浏覽次數:2678

摘要:“政治馬克思主義”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流派,在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學界具有重要的影響,形成了三代學術共同體。“政治馬克思主義”圍繞社會财産關系、階級分析等概念,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的轉型發展,形成了“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政治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提出了資本主義的農業起源論,認為資本主義是在偶然情況下,在英國農業領域産生,并深刻改變着英國和西歐的發展曆程;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從農業資本主義轉變到工業資本主義,再從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為殖民主義的帝國主義,最後從殖民主義的帝國主義轉型為資本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态已經成為資本主義統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進步”“民主”“無限戰争”“自由主義”等意識形态鍊條。“政治馬克思主義”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嚴重的階級鬥争危機、經濟危機、生态危機、社會危機等,總體性的危機必然導緻資本主義走向消亡;必須要超越資本主義,實現21世紀社會主義的複興。“政治馬克思主義”的“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對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豐富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呈現出“一超多強”的發展态勢;社會主義陣營不複存在,無産階級革命運動陷入低潮;一些西方右翼學者宣揚的“曆史終結論”“馬克思主義消亡論”大行其道;同時,新興國家大量湧現,美國的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越來越明顯。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加緊對外資本輸出和資本擴張,而且轉嫁國内矛盾,使整個世界都面臨着經濟危機、生态危機和社會危機的風險。在蘇聯解體後,許多馬克思主義學者們紛紛抛棄批判資本主義,放棄創造社會主義的可能性。他們不僅沒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反而鼓勵一些人去關注所謂的小的、“現實的”社會改革,這些改革被認為在“市場社會”中可以達到。因此,為了反對右翼知識分子、後馬克思主義、某些左派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污蔑和背叛,以伍德和布倫納為代表的“政治馬克思主義”深入到資本主義體系内揭示資本主義的異化和内在矛盾。按照“政治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要實現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超越,重建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和發展形态,澄清資本主義與現代性、全球化等一系列問題,同時要高度關注當代“新社會主義”運動以及部分地區的無産階級革命運動等,探尋實現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複興的道路和模式。

一、“政治馬克思主義”及其“轉型資本主義”概念探源

“政治馬克思主義”及其“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是在全球化已經取得重大進展,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社會主義曲折發展,新社會運動和當代西方左派思潮逐漸興起的重要背景下形成的。“政治馬克思主義”的“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直接的理論來源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學說,也深受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英國馬克思主義曆史學派、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分析馬克思主義等的影響。

“政治馬克思主義”已經經過了40多年的發展曆程,形成了三代學術共同體。第一代包括羅伯特·布倫納(Robert Brenner)、艾倫·梅克森斯·伍德(Ellen Meiksins Wood)、尼爾·伍德(Neal Wood)、喬治·科米奈爾(George Comninel)、查爾斯·波斯特(Charles Post)、哈維·凱伊(Har-vey Kaye)等。第二代包括漢内斯·拉切爾(Hannes Lacher)、貝諾·塔斯卡(Benno Teschke)、邁克爾·茲莫萊克(Michael A.Zmolek)、塞缪爾·科納弗(Samuel Knafo)、傑夫·肯尼迪(Geoff Kennedy)。第三代包括薩維埃·拉弗朗斯(Xavier Lafrance)、埃倫·迪茲金(Eren Duzgun)等。其中布倫納和伍德被譽為“政治馬克思主義”的兩位主要旗手。在一定程度上看,“政治馬克思主義”就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多個理論思潮相互碰撞下形成的,“曆史特殊性、階級關系和階級分析構成了政治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範疇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對曆史唯物主義的曆史—政治維度做出了重要深化”。

“轉型資本主義”這一概念來源于“政治馬克思主義”學派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史的分析,用這一概念能夠突出彰顯“政治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主要理論問題,标識其鮮明特點,體現出其獨特的理論旨趣和價值。“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是“政治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主要内容,是一個具有嚴密邏輯性的理論體系;圍繞“超越資本主義”的理論主題,“政治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入闡釋。

二、“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問題域

“政治馬克思主義”的“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是一個涵蓋衆多問題的理論體系,具有自身内在的邏輯線索,通過把握其内在邏輯和問題域,能讓我們深入了解其理論旨趣和發展趨向。“政治馬克思主義”深入論述了資本主義的起源、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态、資本主義的總體危機及其超越資本主義的路徑,這也形成了“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問題域”。

(一)基于社會财産關系轉變的資本主義農業起源論

“政治馬克思主義”非常強調社會财産關系在資本主義政治關系中的核心地位,認為資本主義必須加強國家和市場之間的依耐性,市場依耐性的确立促進了新的生産方式的形成。“伍德說資本主義不是源自城市的産生,貿易的擴大,甚至是雇傭勞動。它首先主要有賴于對農民傳統生活實踐的打破,對農業土地向整個的私人财産的轉化,對遍及英國鄉村地區的市場依賴性的強有力的确立。”

伍德批判了資本主義起源的人口說、絕對主義國家說,否定了資本主義起源的“商業化”解釋模式,她認為這種解釋模式是一個循環論證。“商業化模式不承認資本主義獨特的必要性,不承認市場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運作的獨特方式,也不承認獨特運動定律——該定律包括競争、利潤最大化和資本積累,它迫使人們進入市場,将剩餘财富重新投資,并通過改進勞動生産率進行有效率的生産。商業化模式的擁趸者也認為沒有必要對獨特的社會财産關系,以及決定了上述獨特運動定律的獨特的剝削方式做出解釋。”

布倫納也認為人口和商業化的解釋模式都存在理論的困境,因為它們都沒有結合社會财産關系進行分析,也無法揭示因為人口和商業的差異導緻的經濟發展後果。在布倫納看來,社會财産關系是比馬克思的社會生産關系更加有效的概念。布倫納所謂的“财産關系”是指“直接生産者之間、剝削階級(如果存在剝削階級的話)成員之間、剝削者與生産者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具體規定并決定個體經濟行為人(或家庭)得到生産資料及經濟産品的權利。”布倫納的社會财産關系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生産關系,其實質是階級關系。布倫納的社會财産關系概念強調的是對垂直和水平階級關系系統的分析,既包括剝削者與生産者之間的垂直階級關系系統,也包括剝削者内部和生産者内部各自的水平性結構關系系統。社會财産關系的轉變直接決定了現實的階級和社會關系,也決定了社會的運行模式。

(二)資本(市場)邏輯推動下的資本主義轉型發展論

“政治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從農業資本主義轉變到工業資本主義,再從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為殖民主義的帝國主義,最後從殖民主義的帝國主義轉型為資本帝國主義的螺旋式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财産關系呈現出不斷的轉變趨勢。

在農業資本主義階段,社會财産關系實現了重大轉變,土地逐漸變為私人财産,在英國形成了新的農業三角關系—依靠收取資本主義地租而生的地主、依靠收益而生的資本主義式的佃農以及依靠賺取薪資而活的雇傭勞動者。在新的市場強制下,産生了鄉村人口的兩極分化,其中一極是越來越多的大規模土地所有者,另一極則是喪失财産的雇傭勞動者,并且越來越受到剝削。但是這種競争性壓力以及與之相伴的新的“運動規律”在最初并非取決于大規模無産階級的出現,而是取決于依賴市場的佃農生産者的大量存在。新的社會财産權觀念直接影響着生産活動,而且新的價值原則(價值産生于生産,而不是産生于不平等的商品交換)也左右着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并成為農業資本主義的邏輯,它漸漸地實施于整個英國鄉村,并且促使帝國擴張的理論也随之産生。

受到市場強制影響,工業資本主義轉型為新的形态殖民主義的帝國主義,這是由英格蘭創造的,并且是由資本邏輯(資本積累、利潤最大化、無限競争等)所驅動的帝國主義形式。殖民主義的帝國主義強調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占有,這與資本主義社會财産關系的決定性要求緊密聯系。

在對當代資本帝國主義的分析中,“伍德從曆史的角度,比較了古代和近代英美帝國主義之間的區别,指出資本帝國主義的特點:剝削不是建立在超經濟的、直接強制性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市場經濟權力上。當然,伍德也承認市場機制的建立和維系需要一定的政治力量,需要國家來建立和保護,在當前,全球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也需要維系。她對資本帝國主義的解釋是,運用财産權利和市場力量來積累剩餘價值,而不是用政治管理或軍事控制的方法來占領領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帝國主義國家正是在不斷地進行資本全球性擴張的基礎上實現了其霸權,全球化也在直接推動了這種擴張。資本帝國主義在全球進行幹涉甚至侵略,發動了無限戰争,導緻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困境。

(三)資本主義意識形态批判論

“政治馬克思主義”立足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曆史發展,從四個方面闡釋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态的本質、功能和效應。

第一,從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态的“進步”概念來看,“進步”的概念直接和财産權相關,烙下了資本主義權力話語的印記,使得人們隻抽象地看待資本主義所謂的進步,甚至将資本主義的殖民掠奪看作是進步和正義的。

第二,從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态的民主來看,資本主義的民主已經成為其統治的工具,内在于資本主義統治體系中,甚至成為維持帝國霸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随着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當這種所謂的自由民主無法威脅到資産階級的财産權及其統治的時候,自由民主的觀念才被廣泛接受,但也無法掩蓋其政治統治的作用。

第三,從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态的新帝國主義“無限戰争”來看,以美國為代表的新帝國主義打着“正義戰争”的旗号,以打擊恐怖主義,消滅“流氓國家”為借口,妄圖實現其全球霸權的目的。美國通過運用其超強的軍事力量來保持其超級大國地位,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和力量能夠與之抗衡。

第四,從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态的自由主義來看,自由主義不僅成為資本主義反抗封建絕對主義強權的重要思想武器,而且成為了資本主義政治統治的核心内容。自由主義發展成為包含西方“進步”的曆史觀、自由民主的政治觀以及新帝國主義思想的意識形态。在自由主義意識形态中,不存在馬克思意義上的以剝削為基礎的階級鬥争觀念,根本對立的生産者階級和剩餘榨取者階級之間不可能和解或同化。

(四)國家與現代國際關系論

“政治馬克思主義”從英國、法國、德國王權的轉變和集權國家的形成視角闡釋了國家的内涵,認為國家與公民社會、資本主義的發展有着緊密的聯系。“現代”歐洲民族主義的演變與國家的形成和中央集權有關。在現代國家的形成過程中,法國是一個重要的典型。法國革命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和國家的統一,為世界其他國家特别是歐洲國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解放模式,而且其所産生的影響甚至比在法國本身還要深遠。法國革命不僅促進了歐洲由封建專制走向共和制,而且使得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開始形成,其直接動因就在于統治階級對革命的威脅以及雅各賓主義的推動。

在突破基于領土邏輯的地緣政治的國家間關系之後,資本開始在世界空間範圍内擴張,形成以經濟為核心的全球化,并不斷重塑着世界的面貌。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資本邏輯要求擴大市場,在全球範圍内建立起經濟、政治等各種聯系。一方面,資産階級通過對世界市場的剝削,使各國的生産和消費具有世界性,使得各個國家間互相依存;另一方面,使得非資本主義國家屈服于資本主義的船艦利炮,并被納入到資本主義的全球生産體系中。但是塔斯卡認為,這個設想強調的是資本主義擴張是跨國的,而不是國際性的。資本主義的擴張是以地緣政治為中介的前提,并且要立足于國家領土組織的存在。“這意味着資本主義不可能形成國家體系,而是必須通過預設的多重主權‘自我運作’。”正是如此,資本主義在王朝政治體系中誕生,在專制時期鞏固了領土,現代資本主義的國際關系也是在超越現存的碎片化的領土國家的基礎上形成。

(五)資本主義的總體危機論

第一,階級鬥争危機。“政治馬克思主義”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勞資矛盾更加顯著,資本與勞動之間的曆史性遭遇與結構性對立在階級的對立已經相當急迫和看得見之時呈現得更加清晰,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更加普遍和無法調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鬥争的目标不是隻為了經濟利益或增加工作,而是要消除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關系,消除占有者(資本家)榨取剩餘的權力——對剩餘勞動的支配權,這就要改變資本主義的社會财産關系,改變直接生産者和剝削者之間的分配。

第二,經濟危機。“政治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是第一個市場起到中心作用的經濟體制。市場并不存在朝着足以取代過去的生産方式的方向發展的内在動力,而這隻有在農民失去自己的土地之後才有可能出現。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生産者維持生存的必要方式,企業賺取利潤并非出于貪婪,而是要滿足市場競争的要求。因此,市場是一種強制,隻要生産活動是建立在市場競争之上的,勞資矛盾就絕不可能消失。“政治馬克思主義”認為金融資本和新自由主義的興起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不應該着眼于生産領域而應該堅持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過度競争導緻危機的思想。

第三,生态危機。“政治馬克思主義”指出,由于資本主義的内在矛盾無法調和,而且資本主義已經到達其地理界限,那種無限的資本空間擴張已經結束,因此,它所追求的利潤或所謂的增長越大,它對人類或自然資源的吞噬也就越嚴重。資本主義帶來生态災難的根源在于其資本的邏輯。受制于資本邏輯,當代資本主義導緻越來越嚴重的生态危機,直接影響着人類的長遠發展。

第四,社會危機。“政治馬克思主義”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雖然一方面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并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物質财富,但另一方面也導緻了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和兩極分化。當代資本主義實現了資本邏輯的普遍化,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不斷重演着創造性破壞,導緻嚴重的社會危機。

(六)超越資本主義論

第一,要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的理論武器。“政治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制度。随着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了嚴重的挫折,因此,必須要重建曆史唯物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增強社會主義的信心。必須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全面的反思和澄明,彰顯其應有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馬克思主義不僅在于批判資本主義,更加在于構建一個符合人類發展的嶄新的社會主義。

第二,必須堅持工人階級的革命主體地位。“政治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已經無路可逃,不再有“安全閥”,在其自身的内在規律之外也不存在改良的途徑隻有實行反資本主義的階級鬥争才能克服資本主義的内在矛盾,走向社會主義。推進階級鬥争必須要依賴工人階級,工人階級并沒有被資産階級的意識形态俘獲,其階級意識和革命意識也沒有被消解,反而在資本全球化中增加了力量。

第三,要立足于民族國家進行反資本主義的革命鬥争,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馬克思主義”指出,民族國家在社會主義革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掌握國家政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超越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實現真正的民主,為現代化的進程開辟道路,為實現世界的公平正義提供堅實基礎。要超越資本主義的形式民主,應消除經濟民主和政治民主的分離,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民主。

第四,要實現國際革命力量的大聯合,實現21世紀社會主義的複興。“政治馬克思主義”認為要将現存的反資本主義的社會力量組織起來,在全球層面重新整合工人階級的力量和左派力量,特别是要将工人階級、左派知識分子、社會邊緣人群等聯合起來,而且,勞工運動應該與新社會運動(和平運動、生态運動、婦女運動等)結合,實現全球層面的大聯合,逐步推進反資本主義鬥争,通過工人階級的解放走向人類的解放。

三、結  語

“政治馬克思主義”立足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運用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方法,堅持對資本主義進行總體批判,試圖探尋超越資本主義的道路。“政治馬克思主義”沒有脫離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理論體系,而是将傳統的理論問題與現實的問題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政治馬克思主義”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現實的關注,以及善于根據變化了的實際進行理論創新的勇氣。“政治馬克思主義”作為正在發展中的學術共同體,豐富和發展了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理論,是對國家資本主義批判、消費社會批判、晚期資本主義批判和全球資本主義批判等四種批判模式的繼承和發展,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辯證法,揭示了世界社會主義複興的革命主體、革命機構、動力和機制,破除了對資本主義的迷戀,有助于堅定“四個自信”,有助于深化理解21世紀的當代資本主義發展。

作者單位: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

馮旺舟.論“轉型資本主義” 批判理論的問題邏輯及其當代價值—— 基于“政治馬克思主義 ”的視角[J].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6期



  • 掌上官微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思政客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