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瑷珲,了解沙俄侵華史
(一)案例文本
一、瑷珲古城的曆史沿革
瑷珲古城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為當時應對元末殘存力量所需而建,在黑龍江左岸,精奇裡江與黑龍江彙合處的下遊,即今天的俄羅斯境内維笑勒伊村一帶,建起瑷珲城。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為抗擊沙皇俄國的入侵,于黑龍江左岸(今俄羅斯境内的維笑勒依村)築黑龍江城(瑷珲城),任命抗俄名将薩布素(富察氏)為第一任黑龍江将軍駐此地。
瑷珲古城為當時黑龍江沿岸最大的城鎮,據《盛京通志》記載,新建的瑷珲城“内城植松木為牆,中實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三十步,西北各二門,東南臨江,周圍十裡。”外城以南北大街為輻射,是瑷珲新城的商業區,大街與河岸平行,臨街的每一幢房屋都是店鋪,車水馬龍,熱鬧異常。此外,還同時建起了許多廟宇,如城隍廟、龍王廟、文廟、真武廟、關帝廟、大佛寺、魁星閣等。
1900年8月3日,沙俄侵略軍進攻瑷珲城,瑷珲軍民經激戰後,因寡不敵衆,城池失陷。200多年曆史的古城被付之一炬,僅有一座魁星閣得以幸存。魁星閣大約建于清朝光緒18--26年間,據史料記載:“城内東隅有魁星樓一座,高約三丈,均為磚木砌成,上塑魁星像,登樓俯瞰城郭,曆曆在目。庚子之亂,全城盡被焚毀,唯此樓巍然獨存,實可為古迹之一也。”
位于瑷珲古城的瑷珲曆史陳列館展廳面積3800平方米,展品主要反映中俄東部關系史,系統地展現了沙俄如何占領包括海蘭泡在内的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的侵略過程,以及海蘭泡屠殺、六十四屯慘案等的寶貴曆史資料。
圖為明代界石
沙俄侵略曆史
一百多年來,從建城起,瑷珲城一直見證着沙俄對中國東北的野心。從十七世紀40年代始,清政府統治下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滿族、赫哲、費雅喀等黑龍江流域各原佳民族,遭到了俄國哥薩克的嚴重侵擾。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清政府被迫進行了雅克薩自衛反擊戰。通過外交談判,中俄兩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後,曆代沙俄政府都以侵吞中國黑龍江地區、奪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為目标。鴉片戰争以後,沙俄政府更是成立了"黑龍江問題特别委員會",專事專辦。
1849年至1853年,沙俄海軍軍官涅維爾斯科依帶領武裝人員,侵入黑龍江下遊,建立侵略據點。随後,在東瑷珲條約沙俄割占中國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的指軍下,大批沙俄侵略軍闖入黑龍江,對中上遊北岸和下遊兩岸實行軍事占領。
十九世紀下半葉。清朝己由盛至衰、内外交困,面對強鄰俄國對黑龍江流域的又一次入侵,再也無力自衛和反抗。當沙俄咄咄逼人地攝取中國領土的時候,清廷為鎮壓以大平天國為主的全國農民起義,竟至東北邊境緊張局勢于不顧,将東北的八旗兵調往南方,造成東北邊防的空虛。資料記載,清廷原在黑龍江一直保持13000人的駐軍。此時,清廷留在黑龍江的駐軍隻;有5500人,在重城瑷珲,隻有1000人左右,而且裝備較差。
第二次鴉片戰争爆發,俄國人終于等到了機會。1857年,穆拉維約夫在炮艦的掩護下,以"幫助"和"調停"之名,迫使清政府與沙俄政府簽訂了《瑷珲條約》。通過《瑷珲條約》,沙俄割占了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是中國與沙俄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同時也是近代史上中國割讓領土最多的條約。并且,以此為契機,沙俄繼而又以調停、勘界為名,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僅領土就又侵占了90多萬平方公裡。
沙俄把海蘭泡強行霸占後,改名布拉戈維申斯克,後來成為阿穆爾省首府。1900年7月,俄國在參加八國聯軍進攻京津、鎮壓義和團的同時,又以保護中東鐵路為名,單獨出兵我國東北。沙俄悍然出動10多萬侵略軍以“護路”為名,從五路大舉侵入我國東北地區,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海蘭泡慘案”。
海蘭泡是黑龍江畔的一個村莊,原名孟家屯,後改稱海蘭泡。1858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瑷珲條約》後,将這裡改名為布拉戈維申斯克(意為“報喜城”)。1900年,這裡大約有3.8萬人,半數以上是中國人,他們長期以來就在這裡耕種、作工、經商。當時大小商号有500家。1900年7月上旬,沙俄當局下令通知海蘭泡的中國居民,中俄兩國要打仗,要把他們送過江去,各家不許閉門上鎖,7月15日下午,俄軍突然封鎖黑龍江,扣留全部船隻,不準中國居民過江。
7月16日,沙俄軍隊強行将數千名中國居民趕進警察署,中國居民的住宅和商店随即被洗劫一空。附近的中國村民也橫遭搜捕,凡進行抵抗的都被刺殺,由于被關押的人越來越多,警察署容納不下,晚上居民們又被帶到精奇裡江畔一個木材廠的院子裡。7月17日,第一批中國居民大約有3000多人,被沙俄哥薩克兵押往海蘭泡北六英裡的黑龍江邊,途中掉隊的都被俄兵活活砍死。當時江面最窄的地方仍有700英尺寬,水流湍急,而且一隻船也沒有。哥薩克兵強迫中國人泅渡,先下水的立即沉溺,不敢下水的遭到俄軍的射擊和砍殺,半小時後岸上中國人的屍體堆積如山。
當時對岸中國人中的目擊者說:俄兵“各執刀斧,東砍西劈,斷屍粉骨,音震鼻酸,重傷者斃岸,輕傷者死江,未受傷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滿江岸,有随波力擁者過者80餘名,赤身露體,昏迷不能作語。……詢知慘殺溺斃華僑有5000餘名。”從7月16日至21日,俄軍在海蘭泡共進行了4次大屠殺,奪去六、七千中國人的生命。一份俄國的官方筆錄說:“目擊者的全部證詞令人相信,這實際上不是渡江,而是把中國人斬盡殺絕和淹死。
江東六十四屯慘案:江東六十四屯分布在精奇裡江口以下,至霍爾莫勒津屯之間,是黑龍江左岸最富庶的地區。這裡很早就形成了中國人的村落,俄國逼簽《瑷珲條約》時不得不對這一地區做出特殊規定,仍歸中國管理。但俄國最終還是吞食這塊土地,并制造了江東六十四屯慘案。
至請通商一節,奴才答以黑龍江地方寒苦并無出産,即米面菜蔬,止敷本地食用,不能與外人交易。且民情兇悍,恐約束不周,緻生嫌隙,有傷和睦。爾等當即(及)早将大衆撤回,以全和好。并遵谕旨,據理正言,與之辯論。——《奕山奏在俄督穆拉維約夫武力脅迫下簽訂<瑷珲條約>折》
兩國所屬之人萬相取和。烏蘇裡江黑龍江、松花江居住兩國所屬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員等在兩岸彼此照看兩國貿易之人。——錄自中俄《瑷珲條約》
黑龍江左岸,由精奇裡河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僞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中俄《愛護條約》
關于沙俄對中國的侵略事實,馬克思、恩格斯和列甯都給予猛烈的批判:
“由于進行了第二鴉片戰争,幫助俄國獲得了鞑靶海峽和貝加爾湖之間最富庶的地域,俄國過去是極想把這個地域弄到手的,從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依洛維奇到尼古拉,一直都企圖占有這個地域。”——馬克思:《中國和英國的條約》
“俄國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手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樣長的河流。”——格斯《俄國在遠東的成功》
“沙皇政府在中國的政策是一種犯罪政策。他們殺人放火,把村莊燒光,把老百姓驅入黑龍江中活活淹死,槍殺和刺死手無寸鐵的居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列甯《中國的戰争》
瑷珲曆史陳列館内,還有不少紀念意義的建築。比如大門右側是“1858風鈴牆”,1858年中俄《瑷珲條約》簽訂,1858個風鈴,寓意警鐘長鳴,勿忘割地之恥。
風鈴牆下的小廣場樹立着一座銅雕,母親抱着已死去的女兒,寓意祖國失去了兒女,失去了國土:
展廳内設有“瑷珲被毀”的開放性複原場景:1900年8月4日,萬餘俄軍進攻軍。炮擊過後,古城房倒屋塌,俄軍湧入了城中:副都統衙門口的下級官吏已無力回天,不能捍衛國土家園,準備自刎。一個清兵已是血流滿面,奄奄一息,但仍試圖拾起鋼刀,準備再戰。鐵匠師徒,躲在門後,準備迎敵。母親抱着被炸死的女兒,欲哭無淚。老太太抱着丈夫的靈位,與家園同存,視死如歸。手握大刀的铮铮鐵漢則集中體現着軍軍民誓死保衛家園,與敵拼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進門大道兩旁的樹下都放置有江東六十四屯名字的石頭,以紀念六十四屯慘案的死難同胞。
曆史不能忘記,不忘曆史不是要記住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開辟未來。軟弱被人欺,落後要挨打,雄厚的國力、鞏固的國防、強大的軍隊是捍衛國家主權尊嚴、領土完整、人民生命财産安全的保障。不斷努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思考讨論題
《尼布楚條約》和《瑷珲條約》有什麼區别?
請簡述近代沙俄侵略中國東北的過程。
了解瑷珲古城的曆史後,你有什麼體會?
案例解析
本案例借助瑷珲曆史陳列館内豐富的史料和館藏,展示近代沙俄侵占中國東北領土的經過、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以及當地軍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争,用曆史照片和史料相印證,創設曆史情境進行教學。
教學建議
本案例建議用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一章第二節“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用以證明西方列強的侵略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帶來的苦難。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比較《尼布楚條約》、《瑷珲條約》、《北京條約》的異同,引導學生了解沙俄侵略我國領土的過程,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兩大曆史任務,培養愛國主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