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妮 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廣東實踐——走進南平靜修小鎮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24-07-15浏覽次數:14

專題十二 青山綠水共為鄰——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目“以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之

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廣東實踐——走進南平靜修小鎮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知識目标】

把握人與自然的内在有機聯系、保護與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

【能力目标】

能夠站在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新方向把握建設美麗中國的舉措

【情感目标】

養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覺性和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感,為新時代生态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二、教學重難點透析

【教學重難點】

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教學主要思路及方法

【教學思路】

在第二目“以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的教學中,教師先通過視頻和圖片素材讓學生認識到,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态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态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然後詳細講解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領下美麗中國建設蹄疾步穩,美麗家園建設共同推進。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決維護多邊主義,建設性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選取代表性案例來輔助知識點講解,增強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

2.演示法: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表格、視頻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點,增強學習興趣。

3.讨論法:通過對相關問題進行讨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團隊協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系統講授法:在講授理論知識與觀點的過程中融入上述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教學過程設計】

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态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态文明、怎樣建設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本教案将結合廣東從化南平靜修小鎮的案例圍繞“以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中兩個知識點進行展示。



黨的十九大之後,國務院在201824日,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特色小鎮建設是重要的着力點和支撐點,對于夯實農村産業支撐、傳承提升農村優秀文化、彌補鄉村公共服務短闆、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南平靜修小鎮在全國大興建設特色小鎮的浪潮下,并不是最亮眼的,但卻是最遵循中央精神,最樸實最有發展後勁的做法,他的經驗值得進行推介。

鄉村天然與土地連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在直觀上是一種戀土情結。塵歸塵,土歸土。人生于、長于塵世大地,最終又要歸于塵土、化為塵埃。“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陶淵明在《拟挽歌辭三首》中的這兩句詩,揭明了每個生命的必然歸宿。人從自然中來,最終又回到自然界去。這既是生命的輪回,又是生命本能的渴望和追尋。鄉愁是對解決人自身的本質矛盾所作的終極探索。人從自然界來,當其脫離和超越了自然界之後,就想擺脫自然界的原始束縛,從中獲得屬于自己的能夠自主地支配自己命運的自由。但另一方面,離鄉、遠鄉、去鄉所帶來的種種矛盾、苦難,無情地把人抛于無處不在的異化之中,因而在無窮無盡的痛苦和抗争之中,人們渴望回歸自然,鄉村又稱為人們永恒追求的聖地和精神家園。我們看到靜修小鎮得做法不是大拆大建,沒有違背農村的自然環境,開發建設一些異域風情的建築,打造一些噱頭和博取眼球,這些可能會帶來短暫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但是不能走得很遠,具有不可持續性。而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努力遵循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發展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發展理念。

知識點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态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财富。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講解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從實際出發的現實選擇。中國現代化建設之所以偉大就在于艱難,不能走老路,又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就必須把生态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要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态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态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案例導入:南平靜修小鎮村集體大力保護生态環境,讓良好生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從化南平靜修小鎮位于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東南部,是廣州市首批30個特色小鎮之一,2021年被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納入廣東省特色小鎮清單管理名單。南平村是南平靜修小鎮的核心村,村域總面積約5.03平方公裡,下轄8條自然村和12個經濟社,總人口約1200人。該村背靠鳳凰山、坐擁鳳溪水,山水資源優越,森林覆蓋率97%2016年南平村啟動特色小鎮建設,打造以“靜修”為主題的休閑觀光特色小鎮,以“山、泉、林、溪、石”五大特色生态要素為依托,以修身、修心和修意三個層次旅遊休閑活動的組織為脈絡,以建設自然與現代有機結合,有品位、有記憶、有意境的特色小鎮為目标,打造一處從化極富有魅力的山水藝術社區、宜居宜遊的生态型身心休養靜地。

建設美麗鄉村,不僅要追求田園風光之美,而且要保證農民持續增收、過上幸福美滿生活。實踐證明,農村生态環境好了,土地上就會長出“金元寶”,生态産業就會變成“搖錢樹”,山水資源就可以成為“聚寶盆”。在保護生态環境中發展經濟、在經濟發展中保護生态環境,讓廣大鄉村既添生态顔值,又增經濟價值。

該村村書記也提到,當時面對村莊貧窮落後的現狀,仍然拒絕種植對環境有破壞作用的桉樹,守護好祖祖輩輩留下的這片土地,努力保護生态環境。


知識點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是對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形象化表達。教師引導學生明确,這兩者絕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經濟發展不是對資源和生态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态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思考讨論:當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一旦發生矛盾時究竟應怎樣處理呢?

教學關鍵點:通過思考讨論,學生能夠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師針對學生的困惑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确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勝過金山銀山。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懂得機會成本,善于選擇,學會揚棄,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綠水青山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一定要從思想認識和具體行動上來一個根本轉變。要正确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态環境保護的關系,讓綠水青山顔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産業,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産業,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壯大“美麗經濟”;通過改革創新,讓土地、勞動力、資産、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态産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态補償機制,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态産品價值實現路徑。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圖文資料,進行輔助說明,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案例導入:打造“生态+”的鄉村振興增長點

近年來,南平特色小鎮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升級改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農房風貌管控等工作,整治優化人居環境。堅持延續鄉村曆史文化脈絡和保護山清水秀田園風光的理念,開展多種形式的村舍微改造,既保留了原始鄉村風貌,又融入了濃厚的嶺南特色;依托小鎮獨有的自然資源,構築小橋流水、藍天白雲,如詩如畫的“郊野公園”。建設景觀主入口、南平雙橋、生态公園、南平公園、木棉雙塘、鳳凰溪流等多處景觀,對紅楓公園、豬籠入水等景觀進行升級改造,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小鎮獨特的自然風光之美、錯落的空間結構之美、多元的功能融合之美、多彩的曆史人文之美有機統一于特色小鎮的形态之中。南平村先後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廣東省十大美麗鄉村”等稱号。

南平靜修小鎮深刻踐行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通過生态搭台、文化唱戲,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靜修小鎮在找準鄉村振興戰略的方向,結合自身生态優勢,在黨和政府,以及企業的鼎力支持下,發展鄉村旅遊産品及特色民宿産業,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度假區,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一方面,靜修小鎮依托自然生态資源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實現了“點綠成金”。另一方面,好風景長出新經濟。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發展産業經濟,帶動百姓增收緻富。

教學關鍵點: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讓學生加深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理論的理解,用事實來證明綠水青山确實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強調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 掌上官微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思政客
  • 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