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石敬琳)2024年11月28日上午,澳门永利集团304官网手机副校長鄒進文教授在文泰樓102教室為經濟2301班、會計2305班、國貿2301班本科生講授主題為《經濟全球化:曆史的視角》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曆史上人類經曆了幾次經濟全球化?分别有何特點、如何演進?中國在其中的地位作用如何?鄒進文以問題為導向,對人類曆史上經曆的三次全球化,展開了包括經濟思想史、貨币史、文明史以及中國在其中的利弊得失史等在内的多維分析。鄒進文提出,15到18世紀的第一次經濟全球化,以重商主義為經濟指導思想,以白銀為本位貨币,當時中國因其發達的農耕文明引起世界矚目導緻歐洲出現“中國熱”,但由于未能及時将積累的财富轉化為進一步發展的工業資本,中國逐漸轉向衰落。1815到1914年的第二次經濟全球化,以自由貿易理論為經濟指導思想,以黃金為本位貨币,中國被動卷入其中,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此次全球化在促進了各國商品生産和國際貿易拓展、推動一批國家完成工業化的同時,由于未能處理好國内社會政策和國際競争規則的制定等利益沖突問題,随着一戰打起最終崩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第三次全球化,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思想,以不與黃金挂鈎的美元為中心信用貨币,随着資本的全球擴張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産業空心化和過度金融化等現象,而中國則通過改革開放得以有效利用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成為本次全球化的最大獲利者,推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
對于經濟全球化,鄒進文強調要将其置于曆史演進的視角之下進行分析,“經濟學院的學生要有經濟編年史的意識”,全面整體地了解曆史上各種經濟思想、理論、實踐的形成及其發展,并将其與區域和階段分析結合起來,将更有利于我們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對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下第三次經濟全球化的未來發展命運,鄒進文鼓勵學生“拓寬全球視野、講好中國故事”,主動把個人前途放到國内國際兩個大局中來思考,世界是寬廣博大的,處處都有機遇,青年的未來與國家的未來一樣同在遠方。